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常见用药 > 常见用药 > 慢性病用药 > 正文
慢性声损伤性耳聋的治疗 
www.yongyao.net  2008-4-22 13:08:52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慢性声损伤性耳聋是一种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听力损失,又称噪声性聋。由于长期遭受生产噪声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觉损伤称为职业性噪声聋。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除干扰交谈妨碍听清信号而影响工作效率外,还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它对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可造成危害,但主要的和特异性损伤是在听觉器官。

据国外调查统计,下列职业较易发生噪声损伤:铆工、锅炉工、蒸汽锤工、铲工、锻锤工、并配工、剪切工、钢窗工、洋铁工、镰刀工、锻冶工、锉工、铲刃工、起重工、放样工、轮印工、织布工、纺纱工、飞机驾驶员和无线电工作者有时亦会发生噪声性聋。

临床表现

噪声性聋的基本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及头晕等。一般说来,当最初进入噪声环境后,常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其发生时间自1小时至6个月不等,多数经几日或几周后逐渐习惯。

1.听力下降工人初到工厂,听到噪声时很难受,久而习之。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停止噪声刺激后,听力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称为暂时性阈移(TTS),虽然经休息仍不能恢复或遗留下听力损伤的听阈改变叫永久性阈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噪声对人体听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进行性的听力下降。早期由于最先是语言范围以外的高频听力受损伤,对听话能力影响不明显,故主观上并未感到听力障碍。听力检查主要显示在3000或4000或6000Hz处呈“V”型凹降。我国工人噪声性听力下降在6000Hz比4000Hz更为显著。但国外多数文献报告高频“V”型凹降以4000Hz为主,同时,这三个频率也是最早受影响的频率。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常在数年后表现出对低声谈话的听觉减弱,随之对普通谈话的听觉也降低。纯音听力检查发现随高频听阈进一步提高外,语言频率(500、1000和2000Hz),听阈也有提高。

2. 耳鸣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除了引起听力下降外,还要引起另一重要的症状耳鸣。一般认为耳鸣是噪声性聋的早期症状之一。耳鸣多为双侧性、高音调、间歇性。同时,耳鸣的频率与听力损伤最严重的频率相符合。

3.噪声对人体的其他影响,除上述症状外,还可以有头痛、头晕、烦躁、失眠、多梦、易疲倦,注意力减退、抑郁、血压升高、心动过缓或过速,呼吸快速,有时还有幻听、痛听、听声耳痒、闻声呕吐等症状。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后还可能出现显著的平衡失调,有时可引起典型的Tullio现象,即强声引起眩晕。Man 等(1980)曾分析326例听器损伤后所伴发的前庭症状,并用眼震电图鉴定,发现听器损伤越严重,累及前庭的机会越多。

治疗

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出现症状后应及时脱离噪声环境,停止噪声刺激,促使自然恢复,同时,应强调及早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如下:调节神经营养的药物,如维生素B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如:葛根素、654-2、当归注射液等药物;促进代谢的生物制品,如:辅酶A等。耳鸣、眩晕者可对症治疗。对听力损失达重度以上者可配戴助听器。

预防

鉴于目前对噪声聋无有效治疗办法,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措施十分重要.

控制噪声源是最根本、最积极的降低噪声措施。可以从机器设备、工程建设、生产工艺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声源,消除声源,降低声强,限制声音传播。目前对新建厂房时都必须考虑减声措施。

健康监护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均应进行就业体检,在职业档案内建有听力记录,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

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在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必须一进厂就有个人的听力防护,包括配戴防声耳塞、耳罩或防声帽等。

来源:新浪工人听力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