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本报7版刊发《我市发现手足口病196例》一文后,许多市民打进热线电话,询问手足口病相关知识。22日,记者走访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专家,请专家为市民讲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张晓宇介绍说,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人群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该病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
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3至7天,病程约为4至10天,一般仅需对症治疗。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导致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病毒会侵犯重要器官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发病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因此,该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托幼机构应做好晨检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因此,夏、秋两季应积极预防该病。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应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