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思维流程图
有无继发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有无原发疾病、与体位改变无关、特发性、与体位改变有关、直立性。
2.病史的考察在低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占核心地位。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远大于孤立的一次检查。在动态血压监测中,需要了解一定时间段内血压本身变化的趋势以及血压—体位、血压—行为、血压—情绪、血压—服药、血压—伴随症状等等相关因素之间联系。通过对病史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潜在病因。
3.相对而言,收缩压可以反映左心室收缩力的强弱以及排血量的多少,而舒张压更多的与外周阻力减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失调有关,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不同步下降时,应根据以上规律区别对待。
4.在低血压的诊断中应首先出外急性低血压,因为这将涉及到是否应该立即实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如果患者突然发生晕厥或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速、反应迟钝及尿量减少等),常常提示急性或者危重性低血压。遇到这种情况,切莫舍再纸上谈兵、按部就班地寻找“病因”,当务之急是针对威胁患者生命的病症开展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去仔细寻找病因。
5.容量性和心源性低血压因常有明确的病史和体征,故诊断一般不易混淆。但药物梭子和低血压则很容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因此,在诊断中,应仔细了解患者在近期内服药情况,包括是否服用过降压药物,血管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及抗震颤药物。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头晕、头痛等症状非但不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甚至出现体位性头晕,应首先考虑药物性低血压的可能性。
6.下列容量性低血压很容易被误诊或延缓诊断,体内在潜在的出血或者大量出血还未排出体外时,如宫外孕的腹腔出血,出血潴留在胸腔内或出血滞留在胃肠道内。所以对不明原因的突发性低血压伴面色苍白、脉细速者,均应及时考虑到有该原因的可能。体腔穿刺检查和肛门指诊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7.急性低血压可是肾脏血流量发生急剧的灌注不足,从而引起明显的尿量减少。这一临床表现可与慢性低血压相鉴别。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和防治急性低血压所至的肾功能衰竭,记录患者尿量变化,可对临床病情评价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若患者既往有长期收缩压增高的病史,当血压突然下降,虽然未低于12kPa,但是有相应的低血压症状时也应视为低血压状态,应予以积极处理。切勿认为血压在“正常”范围而忽略了对病因的追溯,否则将失去做出早期诊断的机会,届时悔之晚矣。
9.消化道出血、呕吐或者腹泻或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液者,只要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都意味着已存在有明显的血容量不足。任何原因引起的严重低血压都可出现神志障碍,但对是由大量利尿剂后出现的低血压者所出现的神志改变(淡漠、嗜睡)因考虑同时是否并存有低血钠症的可能。
10.慢性低血压的内分泌原因主要和糖/盐皮质激素分泌改变有关,从而使血管内及间质内液体量减少。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其低血压症状往往较垂体功能低下症状更为严重。
11.营养不良、恶液质及长期卧床等大多属慢性消耗性疾病可造成慢性低血压,尤其适当处于直立位时。但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症状常可被原发病的主要症状所掩盖,所以容易被忽视。
12.血压作为临床检查的一个指标,必然要受到测量因素的影响。其中,正确使用血压计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是血压节律性的变化却常常为医师所忽略。例如:在若患有心包积液或者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吸气时,血压下降,呼气时血压升高,形成奇脉。在房颤时,心律的不规律常使测量者不能准确的确定测量的起始和终点。这时需要重复测量求得均值。
来源:寻医问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