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常见用药 > 常见用药 > 内科用药 > 正文
中西医结合应对“糖尿病危机”
www.yongyao.net  2009-6-9 10:47:04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提示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糖尿病人口早在2004年就已突破5000万,并仍在以每年150万—200万人的速度递增,估计到2025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总人数将达到l个亿。

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状况呈现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三高”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患病人群的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达标率、低检测率的“四低”局面。面对日益剧增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相继发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糖尿病危机”。

科学管理血糖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要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首先要在糖尿病早期检出糖尿病,然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它,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精神高度紧张,要科学、系统的管理疾病。据此,江红主任提出几点建议:

1、病情控制不稳的糖尿病病人必须监测自己的血糖,不仅要了解空腹血糖值,还应该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值。

2、如果血糖超出正常,就应进行系统的管理,接受医生的指导,确立诊疗方案,并做到定期监测,根据血糖情况及时对降糖方案进行调整。因为血糖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饮食、运动、情绪、患病、季节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波动。

3、对并发症进行筛检。常规检查包括:眼底、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值、肾功能、动脉血管及周围神经的检查,有条件应该检测一下自主神经功能。

4、重视糖尿病教育。首先是观念教育,这包含糖尿病防治意识的建立和对于疾病的了解,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学习和掌握血糖自我检测技术、胰岛素注射技术及饮食、运动的自我调整,最重要的是加强糖尿病系统、规范、长期的自我管理。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消渴病的记载,中医认为其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患病日久多见有血瘀证候。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中医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的作用,“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又如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

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有利于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

近些年来,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二是中药确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目前已被证实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余种,复方30余首,中药降糖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中西医结合防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如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另外,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客观指标相结合,使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向前跨越了一步,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糖尿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通常是不可逆的、进行性的发展,从而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遵循中医之理论,总结二十多年临证经验,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制出系列中药制剂,采用中药内服、外用与针灸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了满意疗效。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糖调节受损者,给与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药物干预治疗,使糖代谢转为正常,避免了糖尿病的发生。专家强调,控制好糖尿病,除药物治疗之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至关重要。

来源: 沈阳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