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围着蚊帐的病床上,小涛的左腿被悬空吊着,身上挂满了一个个小水疱,由于不能翻身,他只能眨巴着眼睛看蚊帐顶。小涛是被烫伤的,面积达35%。省儿童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魏健说,这几天中暑、被动物咬伤、烫伤等意外伤害的小孩子特别多。昨天学校和幼儿园已经开始陆续放暑假了,孩子们每天会有许多时间待在家里或在户外玩,对于意外伤害家长则要更小心。
意外事件一:烫伤
小涛才3岁,家住杭州石桥附近。昨天下午,妈妈用电热水壶烧开水,他在家里玩遥控赛车。赛车在房间里飞快地跑,他也跟着车子转,没看脚下电线,一个趔趄绊倒了。放在凳子上的热水壶翻了下来,开水朝他身上浇了下去。
妈妈被吓坏了,哭着一把将他抱起,冲到省儿童医院。“烫伤的衣服怎么不脱掉啊?有没有用冷水冲一下?”护士问。小涛妈妈一个劲地摇头,“没有、没有,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支招:省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医师赵雄介绍,近一个月以来收治住院的烧烫伤患者有40余人,大部分孩子在4岁以下,其中刚学会走路的是高危受害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一切都很好奇,对危险也没有概念。
自救措施:一旦发现孩子被烫伤,要立即脱离热源,马上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部位,使伤处温度降低,因为快速降温能减轻烫伤深度,还有止疼的作用。用冷水冲洗的同时要尽快将被热液打湿的衣物脱下,必要时可以将衣服剪开。受伤严重的要马上送医院治疗。
“切忌凭借经验为孩子搓揉烫伤部位,土法止疼,如搽盐、肥皂、酱油、牙膏等,不仅会给治疗带来不便,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赵雄说。
意外事件二:误吞有害物质
送到急诊室时,9岁的小强还在不停地呕吐,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前几天,小强期末考试一结束,就跑到了乡下爷爷家玩。昨天11点左右,他从外面玩回来,又渴又累。看到爷爷家床底下有一瓶饮料,拿起来就喝了几口。感到饮料的味道有点怪,并不好喝,就扔掉饮料去找水喝。
不一会,他就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头晕、无力、开始呕吐。在爷爷一再询问下,他才说出偷喝“饮料”的事。“那瓶‘饮料’是勾兑的农药,用来给门前的橘子树杀虫的。”爷爷揪心地说。
支招:误服毒物(杀虫剂、农药)或过量药物、食物中毒(如毒蘑菇),均可能发生中毒。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原则上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为了方便医生诊断和治疗,务必将剩余误服物品随身带上。
自救措施:在送医院之前家长可先用手指刺激咽喉部,使滞留在胃内的毒物尽快呕吐出来。催吐必须及早进行,若超过三四小时,则毒物已进入肠道,催吐就失去了意义。已昏迷、误服汽油和煤油的患儿不能进行催吐,以防窒息发生。
对于误服强酸碱性化学液体的患儿,不可给予清水及催吐急救,而是应该立即给予牛奶、豆浆、鸡蛋清服下,以减轻酸碱性液体对胃肠道的腐蚀。同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意外事件三:高温中暑
虽说前天下雨不太热,但8岁的毛毛还是倒下了。“感冒刚刚好,昨天一定要吵着去游泳。”奶奶说,孙女从小体质虚弱,昨天上午带她去游泳馆,“刚出门不久,她就说不舒服,没啥力气,走了一段路后就突然晕倒了。”
省儿童医院护士检查后发现,小孩是中暑了。
支招:轻度中暑会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重度中暑则表现为皮肤凉、出汗量大、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年轻父母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夏季每天11-14点之间,尽量少带孩子外出;孩子外出则要注意多补水,不要让他们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魏健说。
自救措施:立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有条件的话可移到空调房间。让其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30%的酒精擦身降温。同时为其补充些淡盐水,或喝些清凉饮料。
如救助后情况得不到缓解,患者出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呼吸加快、抽筋或体温过高而不出汗等症状,应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
来源: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