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症很常见、象我们说的“脚气”、“肝斑”、“灰指甲”都属于这类疾病。浅部真菌侵犯皮肤造成皮肤癣症,浅部真菌感染、据其侵犯的不同部位分称: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花班癣等。
治疗皮肤癣症的药物很多,分为外用和口服两类
外用药主要为水剂、酊剂和霜膏剂,有效成份有中药也有西药,如水剂包括:40%硫代酸钠(汗斑Ⅰ号)、4%盐酸(汗斑Ⅱ号)、2%龙胆紫药水,10%~30%冰醋酸、苍肤水剂等;酊剂包括:5%水杨酸甘油酒精、百部酊、土槿皮酊、羊碲根酊、雄黄解毒散百部酊等;霜膏剂类为:克霉唑软膏、癣敌、达史宁霜、新脚气膏、复方康纳乐霜、复方苯甲酸软膏、孚琪乳膏、稀释新拔毒膏等。
上述药在使用时应根据症状部位及疹型、季节选用,如夏季用水剂、酊剂、冬季用霜膏剂,肥厚及指(趾)甲部位皮疹药物浓度可偏高;糜烂渗出处宜用水剂等。
口服药多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如两性霉素B、克霉唑、灰黄霉素、咪康唑、酮康唑、制霉菌素等,但都因有很大毒副作用而需少用、近年来新研制成的疗霉舒、斯皮仁诺、大扶康等药物作用广泛持久、毒副作用小,除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外,也用于治疗皮肤癣症如甲癣、花斑癣等、效果较好。
皮肤给药是指以贴、涂、擦、敷、熏、洗、浴等方法,直接用于治疗体表或者某些粘膜部位疾患。皮肤给药剂型包括膏、丹、水、酊、散等剂型。
不少人以为,皮肤外用药物没什么大讲究,涂抹一下就完事了,其实,皮肤用药很有讲究,要根据病情需要与药物性质的不同,对症下药选用不同剂型的皮肤外用药。
一、软膏与霜剂
软膏与霜剂 清洗擦干皮肤后再涂药于患处,轻轻按摩涂布于给药部位,直到药膏或霜剂涂布均匀。
二、外用溶液与气雾剂
酊剂 酊剂是将治疗药物溶于究竟中所制成的溶液,它具有止痒、消炎的作用。酒精可以溶解皮脂,扩张末梢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从而使药物易于渗入皮肤。使用酊剂,一般每日涂药一次或隔日一次。小儿皮肤娇嫩,应减少用药量和次数。
外用溶液 多是作为湿敷,使用比例创面略大的消毒纱布4~6层(可用普通消毒口罩代替),浸透湿敷溶液,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放在创面上,隔15~30分钟更换纱布一次,达到创面清洁的目的。
外用气雾剂 振摇药罐后开盖,喷嘴距患处5~10cm,掀喷射阀喷射3~5秒。
膜剂与涂膜剂 膜剂按病变部位大小剪取,贴于皮肤用胶布固定。涂膜剂将患处洗净拭干,沿同一方向涂敷患处,待干成膜饥渴。避免与水接触,一旦沾上水,切勿用手擦,晾干后不影响疗效。
三、贴膏剂与贴剂
贴膏剂 先用温水清洗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再贴橡胶膏剂。如使用黑膏药,应先放在微火上加温或将其浮在开水上面软化,待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更换膏药的时候根据说明书上的药效持续时间来定,一般每日换一次。破溃的创面更应缩短换药间隔,以5~6小时为宜。
透皮贴剂(TTS) 选择无毛发或刮净毛发的皮肤,用前除去透皮贴剂保护层,用手或手指轻压保证贴剂和皮肤的紧密贴附。用药部位宜为不进行剧烈运动的部位,如胸部或上臂。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急事更换新的贴膜,保证给药的连续性。
四、外用药品常用的用法
涂抹患处:适用于油膏剂、水剂、酊剂的外用,使用时将患处洗净,然后均匀地在患处涂一薄层药物。如治疗跌打损伤的红花油、治疗银屑病的土槿皮酊等宜用此法。
撒布患处:适用于散剂的外用,使用时将药粉均匀地撒布在患处,用敷料纱布固定,如应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等宜用此法。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和其他外用剂型,用适当的液体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用敷料纱布包扎。
吹布患处:在用冰硼上治疗牙龈肿痛时,常需吹布患处,即用纸卷成或塑料制成直径约2~3毫米的洁净、干燥的小管,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许药粉,把药粉吹入耳内、咽喉或牙龈。
贴患处:在应用膏药时常需贴患处。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可直接贴于患处,若用黑膏药,则需先将黑膏药烘软后,待其稍冷,再贴于患处,防止烫伤皮肤。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