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最早开展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著名学者、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先生因患多发性骨髓瘤病逝。人们在为黄教授英年早逝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要问,骨髓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为什么仅仅发现3个月这个病就夺去了黄教授的生命?为此,我们请专家为您揭开这个“名气不大”却善于“伪装”的肿瘤的面纱。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病,与白血病、淋巴瘤一起并称为血液系统三大高发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由于科普宣传和发病率相对较高等原因已被人们熟知,而这排名第三位的多发性骨髓瘤却隐身其后,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过这个病名。
悄然发病“蹑足”进展
60岁的王大爷进入晚年后像很多老年人一样,腿脚都不太灵活了。尤其是近期经常腰痛,“可能是没注意扭到腰了,人老了谁没有个腰腿疼啊,或者缺钙了。”到医院拍X线片,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异常情况。可1个多月过去了,王大爷的腰疼不但没减轻,反而连胸部、肋骨也跟着疼了起来。王大爷再次来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如果再不接受治疗,那么王大爷的生存期很难超过一年。
其实,像王大爷这种因为刚出现典型症状就来看血液科的患者非常少。因为很多人甚至是医生都很难将腰腿疼与血液肿瘤联系起来。即便是像黄建始教授这样的健康专家,也被这种肿瘤蒙蔽了。
多发性骨髓瘤病程进展比较缓慢,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感觉,只有在一些血液或尿液专项检查中可能发现一些异常情况。这个被称为骨髓瘤前期的过程,短的有几个月,长的可以持续几年。就是因为它“悄无声息”发病,又“蹑足潜踪”进展,致使绝大多数病人难以发现自己的身体已被肿瘤侵犯了。
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有70%的患者会有骨痛的情况。但是,多发性骨髓瘤往往又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是50岁后,发病率开始逐渐上升,60~70岁达到高峰。这一年龄段的老人经常会发生腰腿疼和一些骨关节疾病。一些人更是默认腰腿疼、关节炎、风湿病是老年人的“三大专利”和标志。但是,隐藏在这些普通症状之后的却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
早发现是延长生命的唯一途径
目前医学界对多发性骨髓瘤确切的病因还不是十分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病毒(如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和一些理化因素有关,如长期或大量接受电离辐射(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有不少人罹患多发性骨髓瘤),长期大量接触某些工农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关节炎、骨髓炎、结核病、胆囊炎、肾盂肾炎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等。
近20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医学诊查技术明显提高使该病发现率增加、人口寿命明显延长等多种综合因素有关。
因为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患者被误诊漏诊的情况较严重。例如,很多患者早期出现骨痛时,都以为是腰肌劳损、关节炎、风湿病等,治疗较长时间不见好转才进行其他检查;有的以肾功能不全发病,多在肾内科治疗,结果延误了病情。因此,中老年人若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排除了常见疾病后,应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要到正规医院血液科进行血液、骨髓、X线片等相关检查,以利早发现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若不治疗,从出现早期症状到生命结束,其自然进程为半年到一年。但是,像黄建始教授这样发现后3个月因此病去世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可能原因是诊断不及时,延误了治疗。
虽然多发性骨髓瘤通常属于惰性肿瘤,病程进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从危险度分层上判断,有少数病例被认为是超高危的,病情发展非常迅速,生存期也比较短;即使是中等危险的病例,发生致命的严重感染的几率也很大,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尚无根治手段,治疗以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靶向治疗为主。近两年,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其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效果明显提高。只要早发现、早合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明显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已提高到5年左右,有的患者甚至可“带病生存”达10年,且状况始终良好。
- 2011.05.10
- 2011.05.10
- 2011.01.06
- 201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