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2018年9月中国1类新药临床动态
www.yongyao.net  2018-10-23 10:48:48  来源: 药渡   责任编辑:cq江艳
分享到:

1类化药批准临床概况

2018年9月,共有6个申报临床的中国1类化药首次获得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签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即将开始临床一期试验,其中4个是特殊审批品种。抗肿瘤药物1个,神经系统药物3个,消化道及代谢系统药物1个以及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1个,具体信息如下:

HZB0071

HZB0071是由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有限公司子公司)和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拟用于治疗症。该药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制剂,具有优秀的体内药效,于2018年9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临床试验。目前全球没有一款AKT激酶抑制剂上市药品,针对该靶点的药物还都处于研发阶段。所以该药不仅是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创新药物,在中国也是第一个获得临床批件的靶向ATK的1类新药。

D20140305-1盐酸盐

D20140305-1盐酸盐由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拟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2018年9月,通过特殊审评,D20140305-1盐酸盐片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LY03012

LY03012由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研发,拟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骨骼肌肉痛和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的治疗。LY03012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化合物的缓释制剂。非临床研究显示,作为一种全新的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LY03012可以入脑并抑制突触前膜5-羟基色胺转运体(SERT)、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和多巴胺转运体(DAT),增加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基色胺和多巴胺浓度,进而通过增强疼痛调节的下行抑制通路发挥镇痛作用。目前靶向作用于SERT、NET和DAT 的中国1类新药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

丁二酸齐洛那平

丁二酸齐洛那平由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拟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等)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等),作用靶点尚不明确。2018年9月,丁二酸齐洛那平原料及其片剂(7.5mg)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9月份,江苏恩华药业共有两个化合物获得中国1类临床试验批件,丁二酸齐洛那平和D20140305-1盐酸盐。

醋酸来普舒肽

醋酸来普舒肽最初由Dr August Wolff研发,后来授权给广州领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开发权。该化合物目前在国外处于临床二期,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醋酸来普舒肽是一种NF-κB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NF-κB活化来抑制炎症反应,国外临IIa期试验结果表明本品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可开发用于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广州领晟与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达成合作在中国大陆共同开发该品种, 醋酸来普舒肽口服冻干粉于2018年9月获得NMPA签发的临床试验批件。目前靶向NF-κB的中国1类新药有5个,具体情况如下:

SAR107375E

SAR107375E是一种凝血因子X (F10)抑制剂,拟用于治疗静脉血栓栓塞,于2018年9月获得中国1类临床试验批件。SAR107375E最初由赛诺菲研发,2012年,北京科莱博医药(原为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该化合物在中国的研发权。目前靶向F10的中国1类新药有6个,具体情况如下:

1类生物药批准临床概况

2018年9月,共有7个中国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即将开始临床一期试验,其中5个是特殊审批品种。抗肿瘤药物4个,血液系统药物1个,抗感染药物1个,以及1个未知适应症的药物,具体信息如下:

SHR-1702注射液

SHR-1702注射液是由恒瑞医药开发,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和恒瑞联合递交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于2018年7月获得CDE受理,并于2018年9月获得临床批件。但是,目前SHR-1702注射液具体的适应症暂未见披露。

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LX-10)注射液是由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单克隆抗体,拟用于治疗实体瘤。该产品已于2018年3月获得临床批件,而9月再次获得该品种与HLX-04联合用药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批件。目前靶向PD-1的中国1类新药有16个,具体情况如下:

IBI188

信达生物公司开发的IBI188是一种靶向于CD47的单克隆抗体,拟用于治疗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卵巢癌在内的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该药于2018年9月,获得中国NMPA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此外,该药还获得美国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拟开展在实体瘤和血液肿瘤患者身上的临床研究。IBI188是信达生物2018年第4个获准进入临床的产品,之前已经有IBI310 (anti-CTLA-4)、IBI307 (anti-RANKL)、IBI101 (anti-OX40)获批临床,标志着信达生物的肿瘤免疫治疗管线再获重大进展。

CD47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靶点之一,被行业喻为PD1/PDL1抗体之后肿瘤免疫领域的下一个“明星”。CD47是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介导凋亡、增殖、免疫等一系列的反应。靶向CD47的候选药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处于中早期的阶段,目前中国1类新药仅有2个,具体情况如下:

LP002注射液

LP002注射液是由泰州厚德奥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抗肿瘤药物,并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了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于2018年6月获得受理,并于2018年9月获得临床批件。目前,该品种的适应症暂未披露。

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Fc融合蛋白

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Fc融合蛋白是由辅仁药业开发的一种凝血因子X(F10)刺激剂,具有提供长效止血功能、降低给药频率的潜力。本品采用的Fc融合技术,具有潜在的降低免疫原性,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可能,是国内血友病药品市场的一大进步。如果该药品顺利上市必将更好的满足国内凝血因子VIII产品的临床需求。

该产品由辅仁药业旗下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辅仁瑞辉生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远策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其IND申请于2018年3月获得受理,并于2018年9月通过特殊审评获得临床批件。目前靶向F10的中国1类药物前面已经列举,此处不再赘述。

重组柯萨奇病毒B3注射液

重组柯萨奇病毒B3注射液是由武汉博威德生物技术开发的一种溶瘤病毒产品,于2017年11月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了该药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并于2018年9月获得临床批件,拟用于治疗实体瘤。

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一类肠道病毒,其受体已知的有CAR (Coxsackievirus-adenovirus receptor)和DAF (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该受体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其分布决定了该产品对肿瘤的特异性选择。

冻干人用皮卡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

冻干人用皮卡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是由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治疗用狂犬病疫苗。2014年11月依生生物向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了该品种的IND申请(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并于2018年9月获得临床批件。

由依生生物自主开发的人用皮卡狂犬病疫苗将用于狂犬病病毒暴露前和暴露后的免疫保护。该产品采用全新的皮卡佐剂技术,具有能够激活免疫细胞Toll 样受体3 (TLR-3)的特点,于201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于2016年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质。该品种已经在新加坡完成临床一期和二期研究,产品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生生物作为项目发起单位已经开始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并为产品的大规模投产做准备。

1类新药NDA申请概况

2018年9月,CDE共承办了2个1类新药的NDA申请,全部为生物药,具体信息如下表: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 是由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自主开发的一种诊断试剂,以皮试的方式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筛查。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已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递交了该品种的生产申请(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并于2018年9月获得受理。

本产品为国内首个完成三期临床研究的重组结核杆菌鉴别用体内诊断试剂,且与国外研究处于同一研究阶段。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为本产品申请新药上市提供了必要且关键的条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 单独使用有望替代已经使用百年的结核菌素类产品,可以用于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学校大、中、小学生、社区中老年人、医护工作者、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服刑人员、结核病高发地区人群等人群的结核潜伏感染者的筛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研发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2013年5月,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3L01039),并于于2013年8月开展临床试验。

2018年9月,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的NDA申请获CDE受理,受理号为CXSS1800020、CXSS1800021和CXSS1800022。

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

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是由百济神州研发的一种靶向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IgG4型单克隆抗体,能与T细胞表面阻碍免疫激活的重要受体PD-1结合,抑制PD-1,并清除癌细胞激活免疫系统的阻碍因素,从而恢复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此药研发是通过Fc段改造而与目前已获批的PD-1抗体存在潜在的区别。根据临床前数据,这Fc段的改造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其他免疫细胞潜在的负面相互作用。

替雷利珠单抗已于2018年由勃林格殷格翰和百济神州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了上市申请。此外还在中国开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三期试验,以及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临床二期研究,并在全球开展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三期研究,同时也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台湾和美国进行治疗实体瘤的临床一期研究。

2017年7月,新基公司和百济神州进行了战略合作,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亚洲其它地区开发和商业化替雷利珠单抗。2018年1月,百济神州与勃林格殷格翰签署了一份商业协议,作为探索实践“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一部分,替雷利珠单抗将在位于上海的世界一流的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勃林格殷格翰将在数年内拥有替雷利珠单抗的独家生产权(期限有可能延长),而百济神州也获得了未来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为其扩大产能的数项优先权。

替雷利珠单抗研发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2017年12月,替雷利珠单抗的大型肝癌全球多中心临床三期研究入组第1例患者。

2018年1月,一项评估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道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潜在二线治疗的三期临床试验实现了首例患者给药。

2018年4月,替雷利珠单抗一项全球二期临床试验实现首例患者给药。该试验旨在评估tislelizumab在先前接受过治疗的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8年7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潜在一线治疗针对中国IIIb期或IV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三期试验实现首例患者给药。

2018年9月,替雷利珠单抗的1类新药上市申请获CDE受理,受理号为:CXSS180001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