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目前已知本病的主要病变是黑质一纹状体变性,导致多巴胺的生成减少,而引起上述临床表现。但是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至今尚未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素、年龄老化因素、自身免疫、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发病因素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又都不能圆满地解释。
1、年龄老化因素: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这个事实支持年龄老化因素的说法,如55岁以上的人群其患病率为1%,65岁以上约为2%。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多巴胺的生成减少80%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但有证据表明,“年龄老化”因素不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惟一因素。
2、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经发现位于第4对染色体上的a一共核蛋白基因、第3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与家族性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突变的a-synuclein基因仅见于一小部分早发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帕金森病。该突变基因参与影响神经元可塑性的突触前蛋白编码,可能提高了多巴胺神经元对“神经毒素”的敏感性。这在意大利、希腊、德国等国家(1996)已经发现。在亚洲国家也发现早发性家族性帕金森病存在Parkin基因突变。相继基因研究发现PARK-5和PARK-7。尽管目前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仅是极少数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因。但事实上,这一领域迅速成为帕金森病研究的热点,这种深人研究,已经大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帕金森病的发生的了解,并必将有助于人们寻求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手段,这对大多数非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帕金森病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基因已成为帕金森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3、环境因素: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关注环境暴露因素,特别是农药、金属和工业溶剂。80年代初发现吸食毒品中混有嗜神经的毒物,即1一甲基一4一苯基一1,2,3,6一四氢吡啶(MPTP),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虽然不排除其他机制,但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MPTP毒性的作用机制引导的。近年来,人们还注重了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发病产生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帕金森病病因学研究的结果,着重强调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其与遗传易感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4、可能的相关因素:据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因此,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可能有关。各地的流行病学研究除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危险性增加外,还得到最一致的结果是本病与吸烟呈负相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解释这种“吸烟有保护作用”的关联性。还有研究发现,在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病。一般而言,越是不清楚的问题,对其猜测和说法越多。一旦找到真正的病因,其他学说将自然消退。目前对环境因素、遗传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进展。
来源:福建武警总队医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