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每100g肝脏的湿重含4~5g脂类,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酯占20%,游离脂肪酸占20%,胆固醇约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细胞内脂质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肝细胞脂变超过1/3时,即称为脂肪肝。糖尿病是脂肪肝的常见病因,糖尿病致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1%~78%,成年发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较多。
1.发病机理
糖尿病致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下列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①脂肪代谢异常:肥胖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产生糖代谢障碍,脂肪动员增加,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②高胰岛素血症能激活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使胆固醇合成增加。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可通过改变能量代谢而诱发脂肪肝形成。③游离脂肪酸的作用:肝脏脂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的β氧化受损,在脂肪肝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④高血糖使载脂蛋白糖基化,从而致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加。
2.临床表现
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厌食、腹胀等,可有肝大,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患者肝肿大发病率较高。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肝脏的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与血糖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糖尿病控制较好者,其脂肪肝可逐渐消退。
3.诊断
3.1 血液生化检查
中、重度脂肪肝由于脂肪囊肿的破裂及肥大的脂肪细胞压迫胆道,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β球蛋白、铁蛋白、ApoA1 及胆汁酸常升高。临床研究发现,仅20%~30%的脂肪肝有上述一项或一项以上血清学指标异常,且无特异性。
3.2 二维超声检查
由于肝细胞内脂肪沉着,对超声波能量吸收明显,并产生散射作用,故声能主要为肝前场所吸收,而后场声能明显衰减,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30%以上的脂肪肝,其对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
3.3 CT检查
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内密度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肝、脾CT值应小于0.85。CT所以能显示出肝脏的脂肪浸润,是因为脂肪密度低于所有软组织的密度。其机理可能是脂肪对X线的吸收量减少,显示低密度区,肝内血管状结构因X线量吸收多,便显示出“树枝状”的高密度区。对脂肪浸润的诊断,CT虽然优于B超,但对直径小于2cm的圆形或小片状脂肪浸润仍难与肝癌相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