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常见用药 > 常见用药 > 专科用药 > 正文
酒精性脂肪肝
www.yongyao.net  2008-11-11 15:45:04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据日本、美国等学者统计,脂肪肝发病率占平均人口的10%,嗜酒者的57 6%,而且与其他类型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一项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平均每年有12%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肝硬化。Worner等研究发现,约31%~50%单纯性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时合并静脉周围纤维化,此种情况最快2年内即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1.1慢性酗酒是饮酒国家居民中最常见的脂肪肝病因。国外许多研究表明,饮酒量和持续时间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而与酒的种类关系不大。如果饮酒量(纯酒精)<80g/d,一般不会发生酒精性脂肪肝;如果饮酒量>80~160g/d,则其发生率增长5~25倍;若每天进300g纯酒精,8天后就可出现脂肪肝。

1.2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进入体内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它能影响脂肪代谢的各个环节,最终导致肝内脂肪堆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2.1酒精对肝脏有直接损害作用,其损伤机理是酒精在肝细胞内代谢而引起。进入肝细胞的酒精,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转变为乙醛,再转变为乙酸,后一反应使辅酶Ⅰ(NAD)转变为还原性辅酶Ⅰ(NADH),因而NADH与NAD比值升高。NADH与NAD比值的升高可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使肝内脂肪酸代谢发生障碍,氧化减弱,使中性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另外,NADH的增多又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而发生脂肪变性,最终导致脂肪肝形成。

1.2.2大量饮酒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已知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加上乙醛的协同作用引起生物膜受损伤,并能加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促进脂肪肝形成。

1.2.3酒精有特异性地增加胆碱需要量的作用,而胆碱是合成磷脂的原料之一,而磷脂又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故磷脂的不足影响了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脂肪从肝中顺利运出而形成脂肪肝。

1.2..4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体—肾上腺轴,从而增加脂肪组织分解率,源于此的脂酸又被肝脏摄取,使肝内甘油三酯合成率增加并堆积,又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缺乏载脂蛋白使其分泌有障碍,而产生脂肪肝。

1.2.5长期饮酒可诱导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其活性增加可加重乙醇及其代谢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使肝脏内皮细胞窗孔变多变大,结果导致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及其大的残骸被肝细胞引入,肝细胞摄取脂肪增多,促进了脂肪肝形成。

1.2.6免疫机制。既有细胞免疫改变也有体液免疫改变,引起细胞、组织的炎症、溶解和坏死。酒精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2.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改变

病理检查多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肝重量常达正常肝脏的2~3倍,肝脏色黄、质韧。镜下脂肪变主要见于肝腺泡的2、3区,严重者弥漫分布,大多表现为大泡性脂肪肝,肝内积聚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主。依脂肪变范围可分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占30%~0%),中度(脂肪变肝细胞占50%~75%),重度(脂肪变肝细胞>75%)。细胞脂变本身不致窦周纤维化,但约1/3合并轻至中重度纤维化,以小叶中央静脉区为甚,向外周扩展并与汇管区衔接,纤维间隔融合,形成肝细胞再生结节,小叶扭毁,造成酒精性肝硬变。有时肝组织内可见酒精性透明蛋白小体。

3.临床表现

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成正比,在肝内过多的脂肪被移除后症状可消失。临床上以肝肿大为最常见体征,其次为肝区痛及压痛。少数病人可有轻度黄疸,实验室检查提示与胆道系统阻塞有关。重症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偶见脾肿大。部分患者可以伴有维生素缺乏表现,如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等。总之,酒精性脂肪肝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