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表示,家长在保证儿童遵照医嘱服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家长存在“抗生素依赖”,认为使用抗生素“最保险”。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发展,更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之所以易成为抗生素“受害”主体,主要是由于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此外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李廷玉说,为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医护人员应首先把好合理用药关,家长则应破除“抗生素依赖”,遵照医嘱用药。他同时表示,儿童合理用药也并非是完全排斥抗生素。在必要的时候,医生会主动给患儿使用抗生素。
儿童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
如果不能定期清理家庭药箱的药物,不正确使用药品,药箱反而会成为家人健康的隐患。一般,抗菌对孩子的毒副作用较大,您应该把自己和孩子使用的抗生素分开存放。
第一类是喹诺酮类药物: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这些这些抗菌素由于抗菌谱广、伤菌力强、口服吸收良好,因此临床应用较广。但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像骨骼生长发育,因此,不宜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
第二类是四环素族药物:例如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米诺环素等。
该类药物被人体吸收后,会和血液中的磷酸钙结合,沉积在生长阶段的骨骼和牙齿上,影像骨骼的正常生长,在牙釉质沉积,牙齿会变黄,所以孩子应忌服这类药物。
第三类是氨基糖甙类药物:例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这类药物主要对听神经和肾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可引起耳聋和肾脏损伤,尤其在长期大计量用药时更容易发生。孩子年龄越小,发生损伤的概率越大,因此,不要轻易给孩子选用这类药物。
第四类是黄胺类药物:例如复方新诺明和黄胺嘧啶等。
这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对肾脏具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如果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不注意多喝水,可在尿路中形成黄胺结晶,堵塞肾小管,损伤肾脏。因此,孩子在服用这类药物时要多喝水。
小提醒:每种正规药品都有批号、有效期和说明书,药品过了有效期,就应该及时清理出家庭小药箱。药箱中的处方药应该和非处方药分开放置,没有医师的指导,家长不能盲目给孩子使用处方药。
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自从实行药物分类管理以来,“大病进医院,小病去药店”成了一种时尚。许多人都有自己看“小病”的习惯,而用药中也常少不了抗菌药物。孩子身体一有不适,如有点感冒、咳嗽、头疼、嗓子疼等,有些家长就随便让孩子服用抗生素。要切记--
儿童滥用抗生素危险!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耳毒性抗生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均属于耳毒性抗生素,其中新霉素的毒性最大。有资料显示,7岁以下的耳聋儿童中有58%是因滥用耳毒性抗生素所致。这类耳聋一旦发生,很难治愈。
儿童药源性肾病:氨基甙类抗生素、头孢唑啉和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儿童药源性肾病。
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黄胺类、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可引起黄疸、干细胞损伤、严重者可以引起急性肝坏死。
对血液系统有损害的抗生素:氯霉素、黄胺类、头孢菌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胃肠道反应:大多数均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寻麻疹,反应严重时引起剥落性皮炎、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