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平素健康的宝宝若出现腹痛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肿块等症状,应引起警惕。
该病比较凶险,需要抢时间救治,否则可能发展成为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提醒
“肠套叠”易被误诊为肠炎
“其实,发生在豆豆身体上的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俞钢教授介绍,肠套叠多发于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身上,男婴发病率要比女婴高一倍。大多数的肠套叠都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因此医学上称之为“特发性”疾病,它可能是因病毒或服药甚至是饮食不当等各种不明原因引起的宝宝肠管蠕动不协调,比较难预防。
有临床研究发现,肠套叠的患儿中不少原先体质都较好,而且体型偏胖。这类宝宝的胃泌素分泌较高,虽然有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但有观点认为,高血清胃泌素值可能是诱发肠套叠的好发因素之一。另有临床观察指出,肠套叠患儿中有六成左右是人工喂养,因此怀疑进食牛奶也可能是肠套叠的好发因素之一。
“有些宝宝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感染腹泻等早期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肠炎。”俞教授指出,由于小儿肠套叠发病急,理论上在发病超过 48小时之前,可进行灌肠治疗;但超过48小时之后,宝宝很可能已有腹膜炎症状,再发展下去还可能出现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就不得不手术治疗。为了避免手术,父母平时要对发生在宝宝身上的各种变化多加注意与观察。
平素健康的宝宝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更应引起警惕:
1.腹痛哭闹:宝宝突然出现间歇性的腹绞痛,明显躁动不安,双腿不由自主地向腹部屈曲,并伴有阵发性的哭闹;
2.呕吐:开始是奶和食物,严重的连胆汁都呕出来;
3.果酱样血便: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如果疑有肠套叠而尚无便血时可做直肠指检,若检出染血也可诊断。便血的原因是由于套入部分的肠壁血循环出现障碍,使黏膜渗血混合到肠黏液中随粪便排出;
4.腹部肿块: 腹部可摸到小腊肠、小香蕉状的肿块,这是具最有诊断意义的体征。
治疗 B超引导水压灌肠更安全
“小儿肠套叠比较凶险,需要抢时间救治,否则可能发展成为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据俞教授介绍,只要发现得早,一般都无需手术。过去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时,患儿和医生均接受大量的X线照射,不但患儿痛苦,而且复位成功率低。随着诊断手段的改进,现在有条件的医院采用更便宜更安全的B超就能确诊并引导进行水压灌肠复位,其复位成功率高达96%。
不过,对于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病情严重、怀疑出现肠穿孔或肠坏死的患儿,手术治疗甚至切除部分已坏死的肠都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