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即将正式发布,该指南进一步规范了糖尿病治疗流程,并对胰岛素治疗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将有助于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人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局面。对此,本刊在近日召开的“预混胰岛素治疗峰会”媒体沟通会上请教了相关专家。
调查显示:七成单纯服药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今年2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中国77%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状况并不理想。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了糖尿病之后,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会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的控制,联合口服降糖药。如果不能够将血糖很好地控制,就要加入每天注射一次的基础胰岛素。若是血糖控制还是不佳,就会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方案。实际上,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在近日召开的“预混胰岛素治疗峰会”媒体沟通会上,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对此表示:“通常情况下,当患者接受了很好的血糖控制后,其病程已经经历了很久。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尽量把胰岛素的治疗提前,让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控制。患者一旦发现两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就应该及早启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平稳。”
针对这一问题,新《指南》更新了胰岛素治疗的内容。在200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患者血糖较高时才可选用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而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为,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仍然大于7.0%,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应包括基础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并推荐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东西方比较:中国患者胰岛素分泌缺失更严重
来自荷兰EHM-Hoofddorp的医学主任Robert Ligthelm教授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东方患者血糖异常分布以餐后高血糖为主,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餐后血糖升高,而且东方人β细胞功能低于西方人。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失较西方人更为严重。胰岛β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是控制血糖平稳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为防止胰岛β细胞进一步受损应该适时起始胰岛素治疗,补充体内胰岛素不足,防止β细胞衰竭。
杨文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2型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的比例比美国低,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多数伴有餐后血糖的升高,糖尿病控制现状差。另一方面,根据新指南提供的数据,中国60.7%的糖尿病患者因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因此,针对中国严峻的形势及中国糖尿病患者自身的特点,专家认为预混胰岛素是适合中国患者的治疗方案。预混胰岛素可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可避免胰岛细胞免进一步受损、减少慢性并发症发生。
相对于其他疗法,预混胰岛素能突出地表现出兼顾患者对于基础和餐时胰岛素的需求。专家解释说,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含有的30%门冬胰岛素,可以满足餐时胰岛素需求;而其余是70%的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它可以满足基础胰岛素需求。仅用一种胰岛素制剂就可以全面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并且在有效控糖的同时还降低了重度及夜间低血糖的风险,并且可以餐前即刻注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 2011.01.02
- 2010.12.31
- 2010.12.31
-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