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王宜带来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惠及大众”的提案,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中医药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医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之宝,几千年来,中医师一直在行医救世和救民。在新一轮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疫情中,除湖北外,中医参与治疗的病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96.37%,湖北地区中医参与率达91.05%。。可见,这一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剂对护佑人群健康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部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中医药事业正朝着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目标迈进,坚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和“保障国民健康事业”,不断完善中医药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人才培养,真正推动中医药“动态发展”更好的质量和效益,最终回馈群众,促进国民健康和自信。
“活态传承”中医药不仅保护人们的健康,而且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古代科学、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大师,中医学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他为后人产生了神农尝百草、华佗五禽戏等典故,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影响了整个世纪的中医著作,“民间实用土方”“少数民族药方”也从实践中回归执业,成为“活”状态下的传承和传播的医生人民。
从那以后,党和国家从中华文明长河获取了“遗珠”,越来越多的中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请被列入国家名录,并在政策、资金、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得到支持,使传承者获得认同感,弘扬中医药的流向。“天津市中医药非遗项目展示”专栏的出现使天津市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讲述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传承故事,展现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魅力,创新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传播形式。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使散落民间中医独门技艺再现光辉,使濒危中医药项目后继有人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明的文化自信可以代代相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中医药,在创新中发展,加大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引导、政策引导和舆论引导,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性,让中医药顺应时代新潮流,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