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常见用药 > 常见用药 > 专科用药 > 正文
结膜炎的药物治疗
www.yongyao.net  2006-3-3 20:29:28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结膜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病因的不同,病人可以有不同的临床症状。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潜伏期为1-3天,急性发病,两眼同时或先后相隔1-2天发病。病人可出现刺痒、异物感,重者烧灼感、畏光,有时眼睑因肿胀难以睁开,分泌物为粘液或粘液脓性,可粘着睑缘及睫毛,晨起封闭睑裂,重者分泌物中的纤维蛋白凝成乳白色假膜,附着在睑膜结膜的表面,分泌物过多时病人会感到视力模糊。睑球结膜充血,以睑结膜及穹窿结膜最明显,有时尚可合并球结膜水肿,眼睑红肿。由科-韦氏杆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者,结膜下常有出血点,球结膜水肿。发病3-4天病情最为严重,以后逐渐减轻,约两周痊愈,可并发边缘性角膜浸润或溃疡。

  病毒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可以由多种病毒引起,如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性结膜炎潜伏期5~12天,多为双侧,一眼先起,常伴有头痛、疲劳、低热等
全身症状。自觉有异物感、刺痒,但分泌物少,且为水样。1/3的病人结膜上可见伪膜,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在下睑结膜及穹窿部有多个圆形滤泡,有时结膜下可出现点状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约5~7天后,结膜炎症状逐渐消退,可以过渡为浅层点状角膜炎,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浸润逐渐吸收后,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一般对视力无大影响。

  在病毒性结膜炎中,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结膜炎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儿童比成人为轻,婴幼儿很少发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潜伏期短,多数在接触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有较重的怕光、流泪、异物感,甚至眼部有磨痒、刺痛或眼球触痛。发病后2~3天内即见球结膜下有点状、片状出血,重者波及整个球结膜,7~14天后消失,尤以青年人多见。这种疾病传染性极强,为暴发流行,1971年曾在我国大面积流行,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沙眼和包涵体结膜炎:不同血清型的沙眼衣原体可以引起沙眼和包涵体结膜炎两种结膜炎。沙眼衣原体是由我国科学家张晓楼和汤飞凡于1955年首次分离和培养成功的,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沙眼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潜伏期5~12天。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肥大,主要见于下穹窿及下睑结膜,分泌物为脓性,量多。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又名游泳结膜炎,大多数病人有在污染的游泳池游泳史,潜伏期5~12天。开始时结膜充血,很快眼睑红肿,耳前淋巴结肿大,穹窿部结膜有很多滤泡,下方最显著,结膜因细胞浸润而肥厚,结膜囊有很多脓性分泌物。急性期消退后,结膜仍肥厚、充血、有滤泡,持续3个月至1年,不出现血管翳,不留瘢痕,而是自然消退。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泡性眼炎和春季性卡他性结膜炎两种。泡性眼炎常发生在营养失调和有腺病体质的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是对葡萄球菌、肠道寄生虫病等过敏所致。若仅累及结膜,只有轻度怕光、流泪、异物感;若累及角膜,则有高度怕光、流泪、眼睑痉挛,儿童常以手掩面,躲在暗处。

  春季性卡他性结膜炎为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每逢春夏暖和季节发病,秋凉后自行缓解,翌年春夏季又发,故又称春季卡他,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3~25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一般是对灰尘、花粉、阳光等的过敏反应。轻症者3~4年后自愈,重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病人常常感觉双眼奇痒、烧灼感,轻度怕光流泪,有粘丝状分泌物。

  此外,最近几年随着眼科治疗学的进步,一种新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种结膜炎主要是由于附着在眼用医疗材料如隐形眼镜、OK镜、义眼、白内障术后尼龙线表面的细菌或其他蛋白颗粒引起的变态反应。这种疾病有一般结膜炎的症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性别差异,眼科检查可以出现1-2mm的巨大乳头病变,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嗜酸细胞相对较少。

                        结膜炎的药物治疗

  很多结膜炎的病人到门诊看病时,可能会带来许多其他医院开的药或自行购买的药物,而且药物会有很多种,非常混乱。其实,药物本身及辅助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眼睛的正常生理环境,这些药物很有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情。很多人包括眼科医生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忽略了眼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对眼部组织的潜在损害作用。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循证医学治疗标准,在医院的结膜炎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比较混乱,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使得病原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降低。所以,正确、规范、合理的用药对于结膜炎症状的缓解和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细菌性结膜炎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酰胺醇类(如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利福平)等。首次治疗病原不明确时,应首选广谱抗生素,提倡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兼顾球菌和杆菌,以局部用药为主。目前常用的有妥布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滴眼剂。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传统用药已不适宜作为一线用药。但“是药三分毒”,所以,实际生活中抗生素的滥用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用药时应该注意到眼用抗生素的药物毒性作用,氨基糖苷类在眼用抗生素类中对眼部角结膜上皮的损害最大,其毒性大小依次为: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对角膜上皮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妥布霉素局部点眼后可有一过性流泪、畏光、烧灼感等眼部刺激症状,引起结膜充血,严重者可致点状角膜上皮缺损。庆大霉素可以造成角膜上皮脱离,上皮愈合延迟,甚至角膜溃疡形成;对结膜的损害包括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氟喹诺酮类对角结膜上皮的损害较小,但是可以抑制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治疗量氧氟沙星对角结膜上皮损害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环丙沙星抑制作用较强,长期使用会出现药物沉积,甚至形成药物性白斑。酰胺醇类长期应用可以导致角膜上皮点状糜烂、脱落,文献报道个别病人局部点眼后出现骨髓抑制。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安全性较好。

  由于目前尚无极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病毒性结膜炎的治疗较为复杂。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碘苷、阿糖腺苷、三氟胸苷等,其他治疗药物有干扰素、环孢霉素A等。用药时可选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同时局部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衣原体性结膜炎的治疗原则是以局部用药为主,利福平、磺胺类药物、四环素、金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对沙眼衣原体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沙眼病人可以选用利福平、磺胺类药物、氯霉素滴眼剂和四环素、金霉素眼药膏,严重者应该同时口服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包涵体性结膜炎应该同时全身治疗,成人予以磺胺类或红霉素,新生儿服用琥珀酸乙酯红霉素。

  春季性卡他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肥大细胞稳定剂(如色苷酸钠、阿乐迈、研立双等)、抗组胺药(如那素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安贺拉、普南扑林等)等。严重的春季性卡他性结膜炎也可局部应用环孢霉素A,抑制局部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作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辅助用药。泡性眼炎的治疗以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同时辅以抗生素点眼。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些病人在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减轻局部炎症的同时,可能会增加药物对眼部的毒性作用。若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时一般不要轻易用激素,若症状明显,病人畏光、流泪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时,尤其当出现眼睑水肿和结膜高度充血时,可以应用低浓度、低剂量激素,控制非特异性炎症,有利于角结膜上皮的修复,一旦炎症控制就应该停用激素。

  滴眼剂中的防腐剂是防止滴眼剂污染而添加的,但是它可以破坏泪膜稳定性,破坏和抑制角结膜上皮细胞的生理结构,也可能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等。为了避免防腐剂的毒性作用,应该时刻对防腐剂可能对眼组织的损害毒性作用保持警惕,完整全面的把握原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在诊断不明确时避免乱用和滥用药物,提高对药物毒性诱发疾病的识别能力,避免经不规范配制的各类滴眼剂或过期药物的使用。

  发生药物毒性结膜病变后要及时停用正在使用的所有眼科局部用药,并进行严密的观察。若诊断无误,停药2-3天后,病人的自觉症状会明显缓解;同时,停用各类不合理的用药,有利于对原发性结膜炎的准确观察和明确诊,以便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诊断明确后,可以给予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等进行及时治疗。
 
                                    资料来源:
http://www.ydzz.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