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类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是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属中的副伤寒杆菌(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终年可见,夏秋季为多。以青少年和儿童多见,40岁以上的成年病例较少,病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
伤寒、副伤寒杆菌主要从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排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或蟑螂等媒介而传播,经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副伤寒以食物传播最常见。
[临床特征]
1.伤寒 症状在感染后8—14日逐渐开始,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喉痛、便秘、没有食欲以及腹痛和触痛、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等,部分患者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体温在2—3日内缓慢上升,持续在39—40C约10—14日。此种持续发热常常伴有相对缓脉或重脉。严重病例可发生谵妄、神志错乱或昏迷。约10%的病例在病程第2周胸部和腹部出现小的粉红色疹子,持续2—5日。多数患者可出现脾大,一半患者也可肝大、肝功异常,称为中毒性肝炎。肠出血、肠穿孔等临床症状多发于病后3—4周。
2.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极为相似,但副伤寒丙的症状不一样。副伤寒丙有3种症状。
(1)伤寒型;症状同伤寒。
(2)急性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病程短,约2—5日即可恢复。
(3)脓毒血症型;主要表现为脓毒血症症状。发病急、寒战、高热,发热不规则,常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治疗的早晚、是否有并发症有关。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病死率可从20%下降到1%左右。
[非药物治疗]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2周可轻度活动,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无渣易消化的饮食,让患者多喝水。高热患者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滥用退热药,以免虚脱。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尽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
2.处方举例
首选氯霉素:1—1.5g/日,分3或4次口服,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10日。
复方新诺明:4片/日,分2次口服,疗程2—3周。
氨苄青霉素:每日80—100mg/kg,分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疗程2周。
氟哌酸:0.4—0.6g/日,分3次口服,用药后3日热退。
对毒血症患者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rug/日,静脉滴注2—3日;或泼尼松,口服,20—40mg/日,可缩短发热期。
3.注意事项
(1)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喹诺酮类、氯霉素、头孢菌素类、氨苄西林、阿米卡星、磷霉素等。
(2)有明显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抗生素治疗的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口服,疗程不超过3日。
(3)兴奋狂躁可适量应用地西泮、氯丙嗪、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
相关新闻
- 2010.02.22
- 2009.05.22
- 2007.09.18
- 2008.08.01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