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指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原虫病,也可通过输血传播。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4种。传染源是现症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
间日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可存于肝细胞内,而周期性释放成熟的原虫进入血流,致疟疾症状发作。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留于肝内。若其感染不治或治疗不当,成熟的恶性疟原虫可在血中存活数月,成熟的三日疟原虫可存留血中数年,而致疟疾症状反复发作。本病主要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临床特征]
间日疟短潜伏期者13—30日(多见于我国南方),长潜伏期者6个月以上(多见于河南省),三日疟24—30日,卵形疟11—16日,恶性疟7—12日。
症状通常发生于蚊叮咬人注入疟原虫后10一35日。最初的症状是轻度的反复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有时,症状开始就有寒战,随即发热。这些症状持续2—3日,与流行性感冒症状相似。后来的症状和疟疾类型随4种疟疾而不同。
(1)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分钟至2小时。
(2)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面色潮红,皮肤干燥,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3)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自觉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感疲乏。本期约1—2小时。
(4)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初发时,发热可以不规则,几日后才呈现典型的间歇发作。
(5)间日疟未经治疗者:在疟疾发作5—7次后,因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发作可停止,但红细胞还有疟原虫,因其免疫力短暂,故可在2—3个月后再次发作。
2.三日疟 常为突然发作。其寒热发作与间日疟相同,但为3日发作1次。周期常较规则,每次发作时间较间日疟稍长。
3.恶性疟 起病急缓不一,热型多不规则,常先出现间歇性低热,继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也可每日或间日发作,但常无明显的缓解间歇,严重者可致脑型疟疾,出现脑功能异常,症状有:400c以上高热,严重头痛,嗜睡,谵妄,神志错乱,甚至死亡。可有肝脾肿大、贫血,可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治疗药物依疟疾类型及其受染地区是否有耐氯喹株而定。在有耐氯喹虫株地区的恶性疟急性发作,应服奎宁或奎尼丁静脉注射。其他类型疟疾耐氯喹者很少,一般用氯喹后加服伯氨喹治疗。
2.处方举例
(1)控制临床发作,杀灭裂殖体。
喹啉:口服,0.48g/次,3次/日,连服4日。
双磷酸氯喹:口服,首剂1g,第2,3日各0.75g。
青蒿琥酯:口服,50mg/次,首次剂量加倍,2次/日,连服5日。
(2)控制复发,中断传播。
伯氨喹:口服,22.5mg/次,1次/日,连服8日。
青蒿琥酯:口服,50mg/次,首次剂量加倍,2次/日,连服5日。
3.注意事项
(1)伯氨喹不能与米帕林(阿的平)同服。我国新研制的抗疟药磷酸咯萘啶针剂和青蒿素,杀红细胞内裂殖体作用显著,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疗效优于氯喹,不良反应小。
(2)青蒿素由于其化学结构与其他抗疟药不同,有助于对抗越来越严重的耐药现象。分析证明,青蒿素联合治疗(ACT)可显著降低抗疟治疗的失败率、复发率和配子体负荷。在任何标准抗疟方案中加入青蒿琥酯治疗3日,可使病原学清除速度加快近1倍,并可显著降低配子体数量,而且青蒿琥酯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
- 2006.08.02
- 2009.09.10
- 200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