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简称流脑,呼吸道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多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发病率高。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患者和带菌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易相互感染。室内空气不流通、居住拥挤等利于本病传播蔓延。
本病的后遗症主要有神经麻痹、耳聋、失明、肢体瘫痪、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
[临床特征]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且轻重不一,潜伏期一般为2—3日,一般可分为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普通型
(1)前驱期:染病后1—2日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精神状态较差,症状可持续1—2日。
(2)败血症期:起病急,患者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C,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委靡等毒血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开始为鲜红色,以后逐渐转为紫红色,瘀斑大小迅速扩大,瘀斑中心可呈紫黑色坏死和大疱,少数患者脾脏肿大,败血症期持续1—2日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此期症状多数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高热及毒血症症状之外,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可呈喷射状)、烦躁不安等,也可出现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等。患者通常在2—5日内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魔逐渐消失,症 状逐渐好转,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唇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之内痊愈。
2.暴发型
(1)休克型:起病急、高热寒战,伴有头痛、呕吐及全身中毒症状,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并迅速融合成大片,同时伴有中央坏死。患者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明显,甚至可能测不到血压。可有呼吸急促,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脑膜炎型;除高热、头痛、呕吐之外,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化等。肌肉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呈强直状,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非药物治疗]
发现病例后立即隔离治疗,密切监视病情的发展,保证足够的体液及电解质,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普通型的流脑以使用抗生素为主,暴发性流脑除使用抗生素外,还应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2.处方举例
磺胺嘧啶:口服,2g/次,3—4次/日,加等量碳酸氢钠服用,首剂加倍。
复方磺胺甲嗯唑:口服,2片/次,3次/日。 青霉素:800万一2 000万U/日,分3或4次静脉滴注,疗程
5—7日;或氨苄青霉素:4—6g/日,分2或3次静脉滴注,疗程5—7日。
头孢氨噻肟:2—8g/日,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3.注意事项
(1)初期治疗应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三嗪或头孢氨噻肟),因为对所有年龄组病例中常见的脑膜炎致病菌都有高度疗效,当腰穿脑脊液的报告出来后,抗生素治疗应作针对性的调整。
(2)各种抗生素的疗程均为5—7日。早期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治疗能起帮助作用。及早应用地塞米松或其他抗炎症药物可能使重大的神经后遗症得以避免。
(4)暴发性流脑患者可使用甘露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颅内压;可使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做亚冬眠治疗,降低患者体温;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处理呼吸衰竭。
相关新闻
- 2008.01.04
- 2007.11.15
- 2006.09.06
- 2008.09.27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