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特点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一)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热射病 热射病也叫中暑高热,是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不能充分出汗降低体温,发生体温升高,引起一系列症状。早期表现为全身软弱、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多汗。随后体温突然升高(可高于38.9℃),皮肤潮红发烫,无汗,皮肤变得干燥,瞳孔缩小,心跳快,精神恍惚,肌肉抽搐,意识丧失。中暑高热的病情发
展很迅速,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病死率为5%一30%。
2.热痉挛 热痉挛是由于身体在高温下从事重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过量丢失引起肌肉痉挛收缩,往往在工作放松或冷水淋浴后发生,表现为剧烈疼痛和不能活动。肌肉变硬、紧张、松弛困难,一般体温不高。
3.热衰竭 人体暴露在高温下,特别是在重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时,出汗引起大量的体液丢失,盐也随汗水丢失,导致乏力、低血压和虚脱。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皮肤湿冷、瞳孔扩大、心跳快、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四肢抽动,严重者意识丧失,一般体温不高。
(二)治疗
各型中暑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区分,所有患者均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根据患者体温、皮肤情况等症状对中暑类型进行区分,发生热射病的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治疗。
1.热射病 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出现中暑的早期症状后,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口服藿香正气水等中药,休息。发现他人中暑时,先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及时送医院治疗,在等待转运和转运途中时,用湿被单或衣物包裹患者,或将患者浸泡在水池、溪流或浴缸里,甚至用冰降温(不可用酒精擦浴),同时给患者用扇子或电风扇吹风,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散热。不要轻易给患者食物或饮水。在医院继续实施降低体温的措施,要经常监测体温,避免体温反复升高或过冷,必要时静脉输入氯丙嗪,协助降低体温。严重中暑后,应卧床休息数日,几周内体温仍有波动。
2.热痉挛 热痉挛可饮用含盐的饮料或进食含盐食物来预防和治疗。需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水。一般患者在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即可恢复。
3.热衰竭 让患者坐下或者躺下,抬高双脚,用冷湿毛巾敷额头和躯干,或用湿被单或衣物包裹,如果有条件用风扇吹风。补充水与电解质,饮入含盐的水或凉饮料,有时需要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后,患者常常可以迅速地完全恢复。
(三)预防
根据自己的感觉采取预防措施是防止中暑的最好方法。例如,避免在高温、通风差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活动,天气炎热时不要穿厚而不透气的衣服,根据需要进食含盐的食物和饮料来补充水和盐。如果必须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应注意尽可能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盐,注意通风降温。身体感到不适时应尽快到凉爽处休息。
相关新闻
- 2008.05.27
- 2008.04.07
- 2006.07.04
- 2007.07.18
精彩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常见药品专题
常见疾病专题
药品
疾病
药企
药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