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于心理因素或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有躯体障碍均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可用暗示疗法而使症状消失。
【诊断要点】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变异也较大,可归纳如下几点:
1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转换症状(转换型)。
(1)感觉障碍:①视觉障碍。可表现为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称为癔症性失明或弱视。但对光反射良好,眼底正常,无眼器质性疾病的证据。②听觉障碍。表现为突然失去听力,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发生,但缺乏器质性耳聋的证据。可在睡眠中被叫醒,对暗示治疗有效。③感觉障碍。常表现为偏侧感觉麻木,从头至足的半身麻木,以正中为界线,不符合神经分布区域。④癔症球(slobus hystericus)。患者咽喉部常有梗阻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常有干咽动作,但检查咽喉一切正常。
(2)运动障碍:①癔症大发作。常因心理因素引起,发作时常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四肢呈不规则运动,常伴屏气和过度换气。常有呼之不应,但并无意识障碍,患者能听得见看得到周围人的反应和举动,其发作也随之被动。发作无强直和阵挛的规律,可见眼球转动。一般发作可持续10~20分钟或1~2小时,1日多次,但无咬伤舌头,无跌伤,无大小便失禁。②癔症性瘫痪。以单瘫和截瘫多见,瘫痪程度可轻可重,呈弛缓性,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体检不符合神经器质性损害的体征,无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肌电正常。③癔症性失语。患者保持不语,常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可以正常咳嗽。检发音器官无病理性改变。
2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型)
(1)情感暴发:常在与人争吵,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尽情发泄内心愤怒的特点,患者嚎啕痛哭,或时而大笑,大吵大闹,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等,发作时间长短可受周围的劝慰而变化。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即可安静下来,事后有部分遗忘。
(2)意识障碍:意识朦胧或昏睡,呼之不应,或情感丰富,表情生动,其语言、动作多与精神创伤有关。
(3)神游症: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地出走,到外地旅行。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全过程不能回忆,有记忆丧失。
(4)假性痴呆:在精神创伤后突然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对最简单的问题或自身状况不能作出正确回答,给人以呆滞的印象,但无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
(5)木僵:为较深的意识障碍,四肢发硬,僵卧于床,或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固定的姿势。
(6)失神和附体状态:失神状态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和意识的范围缩小,患者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声称自己是某神仙或以已死去的某人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
(7)遗忘:常不能回忆某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甚至否认以往的生活和地方,但无脑器质性损害。
(8)双重人格: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有二种身份的出现。
3临床特点
(1)常在精神刺激下,突然发病。
(2)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前,女性多见。
(3)临床症状具有特征性,但缺乏相应的病理改变,其表现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4)既往可有类似发作。
(5)具有癔症性格特点。
(6)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
1心理疗法首先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本质是功能性而非器质性,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其次注意疏导和解释,让患者尽情宣泄并给予安慰与鼓励,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治疗。
2对症治疗
(1)暗示疗法:对癔症性失听、失明、瘫痪失语等症状的有效疗法,有普通催眠暗示和药物催眠暗示。医生用语言引导患者进行锻炼,促进其功能恢复。在语言的暗示同时可使用某些药物强化暗示,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药物治疗:对情绪过度激动或兴奋状态抽搐发作者,可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地西泮(安定)10~20mg,待安静后,可口服地西泮5mg,每日3次。
(3)理疗:针灸或电针等,对癔症性瘫痪者可收到较好的疗效。(2006.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