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理论核心之比较
东方人采用了“经验+直觉”的认知方法,即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概念和方法,经过验证后再发展成一些原理,再用这些原理来把握事物的整体,解决实际问题,如此反复完善形成理论。中医在研究人体与自然时采用了这种认知方法,同时还把古代哲学知识如“气”、“阴阳五行”、“八卦”等引用到中医里来,在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与自然、社会紧密结合,使中医成为一种朴素的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特性的医哲互融的理论体系。
西方人则多采用另一种认知方法,即“实证+逻辑推理”。古希腊最早采用了逻辑推理,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觉得这种思维方法不全面,应加上培根的实证主义(实验+推理)方法,其核心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还原论。按照西方科学的主导观点,任何生物学问题必须在物理和化学的层次加以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解释,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近代科学的革命和发展就是沿着还原的道路向前推进的,还原论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功,很自然地把这种思维方式推上主导甚至统治的地位。但近年来现代科学开始研究复杂事物,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也已经暴露出来,整体观的重要性开始被科学界重新认识。人们发现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再用实验加上分析和推理的方法已经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界由于在解决许多复杂疾病方面一再受到挫折,逐渐出现了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等新兴学科。
中医观察的是事物的现象、意象、表象,研究的是现象层面的规律;而西医观察的是实体、结构和具体位置,研究的是实体层面的规律。基于此,西医建构的是以解剖为主的“实体模式”,中医建构的是“唯象模式”,是采取“司外揣内”的一种“模糊诊断”模型。中医认为人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存在,而且是物质、信息、意识的统一。因此中医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治疗的是“病的人”,而西医研究对象是“病”,在很大程度上,西医把人看作是一部可以拆散和组装的复杂机器。它的优点是克服了传统医学这种整体论思维的直观性、模糊性、思辨性等局限,但缺点是忽视了复杂生命具有的高级自控调节能力,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忽视了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 病理之比较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局部器官)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讲究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的关系等,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重“证”不重“病”。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是据象类比,在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上相生表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
西医是从五脏六腑、血液神经、肌肉骨胳等客观功能上,进行客观细致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就病理而言,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还十分重视微生物如细菌毒素所引起的人体病理反应。在研究疾病的过程中,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导致对人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到DNA、RNA,注重疾病微观的纵深探讨,在形态、结构、细节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占有相当的优势。中医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疾病,是中医的强项。
在疾病观上,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 、发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西医的优势在于对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质性指标的精确把握,对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准确消除上。
三 诊断之比较
中医诊断重在望闻问切,这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与西医运用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体质方面的信息来把握病变机理的实证、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诊断辨证有高明与低劣、正确与错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因此中医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规定性的诊断标准。
四 医学模式之比较
在医学模式上,西医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生态、大生命的医学模式,以五行-五脏模型而言,它既包含有文化社会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象”的对应关系。自从1977年恩格尔(G.L.Engel)提出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西医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任务,而在这点上中医学因其比较重视整体和综合,因此在这个转变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机遇。
总 结
正因为中医临床疗效确切,但其理论核心“阴阳”、“精气神”、“经络”又有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关于“中医”、“科学”、“西医”这些关键词的讨论从未休止过。中医是否科学,以及中西医孰优孰劣不仅仅是医学内部的事情,它所牵涉的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科学本身的定义问题,以及到底如何理解和对待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复杂问题。这个话题可以让更多的人主动去认识中医,中医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得到揭示,这种揭示既包括用现代科技手段的验证,也包括中医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6.10.11)
来源:民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