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处获悉,为进一步抑制药品价格虚高,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第20次药品降价。
“之前药品降价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类、抗微生物药品,这次主要是循环系统用药。”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透露。这位消息人士还透露,国家发改委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而发起的这次降价,将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药品降价行动。
“涉及以西药为主的100多种常用药,且幅度很大。如果一切正常,估计11月就会正式实施。”
据了解,今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召集全国各省市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价格处处长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批次药品降价封闭式研讨会。
5天中对100多种药品的价格做了仔细讨论,并最终确定了降价幅度。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药品价格处郭建英表示,此次除了对一批药品实行政府限价外,还将对此前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重新梳理。但这位官员没告知该项工作开展及结束的具体时间。
19道令药价仍居高不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贡森研究员不久前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患者没有去医疗机构就诊,13%的患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医生建议住院而未住院的患者达到三成左右。
国家发改委自1998年首次调整药品价格以来,到目前已经连续19次对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控。统计显示,从国家首次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以来,国家发改委降低了1000种药品价格,医保目录药品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累计降价总额达400多亿元。
降价的“实际收效并不明显”,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负责人称,“人均医药费用仍在大幅上涨”,“许多政府定价药品价格还没有降到合理水平”。
“药品降价从1998年就开始了,降价令也下了十几道,但我看下面地方医院药价根本没怎么变。”山东省人民医院一位医生这样阐述他对药品降价的效果,这位医生已有30多年医龄。
据这位老医生观察,地方医院对常用药价格根本没降,降的都是那些不常用药。“好多常用药价格不但没降,相反还在逐年上涨。”
中间流通环节推高药价
“药品降价对平价药店影响不会太大。”在北京兴事堂平价药店经理杨国慧看来,平价药店药品价格本来就很低。“好多药零售价比国家规定的价格还要低,再降只是缩小了平价药店药价和医院药价的差距。”
对于药品降价效果,杨国慧认为主要还是要看医院。
“毕竟患者80%药都来自医院,他们相信医院,相信医生开的药。”杨国慧认为药价要降还是有空间的,“平价药店平均利润为10%,但医院平均利润在30%以上。”
据介绍,医院和平价药店进药渠道的不一样也使各自价格产生很大不同。平价药店一般是直接从药品批发企业进药,而药品批发企业则是直接从药厂拿药。而医院则不一样,中间要经过好几道医药代理商,再到医药代表手中,经过医药代表提成后再进入医院。
“进入医院前,对医院系统还得打点,上到医院领导,下到医生和药房统计员。”一位医药代表介绍说。他进一步举例说,出厂价为20元的药品,最后到患者手中一般都会卖到100元。
“此前的降价最终都是药厂在承担,但药厂承担也是有限的,要想让药价真正降下来,医院采购药品的方式需要改变。”这位医药代表介绍,因为现在医药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每个医药代表都希望拿下医院所有用药。“医院和医生选择空间很大,医药代表为了让医院采购自己的药品,自然就会打点医院和医生。”他表示,只要这些没解决,再怎么下降价令,药价所降幅度还是有限。
封堵“旧药新卖”漏洞
为改变对药价调控效果,国家发改委今年以来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从今年年中开始,药监局对新药的审批已加强了监管,并且开始审查以往获批通过的新药是否存在问题。
“这主要是封堵药厂‘旧药新卖’的漏洞。”该人士介绍。据悉,以往历次降价,药厂往往把利润低的药变换一个名称,以更高的新药价在市场出售。该人士举例说,比如,经过几次降价后的化疗用药“环磷酰胺”目前定价为4元多一支,但由于太低廉,很多药厂不愿生产,于是被一种名为“异环磷酰胺”的新药替代,售价则变为178元。“其实二者药性上是同一种药品。”
此外,地方药监局也开始到各药厂调查最近3年内获得审批的新药是否真正符合标准,如是属于换装问题的药,其新药资格将被取消。
“药品价格是个综合体系,单纯地抛开整个体系来降价,效果肯定是不会明显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老师江滨说。江滨的理由是,医药价格涉及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流通渠道,每个部门都在努力维护本部门的利益,缺乏统一的协调。“国家发改委这些年是很努力,但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加大流通环节药品监管力度
“主要还是国家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医院只好以药来养医。”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主任俞观文如此总结之前降价效果不济的原因。俞观文进一步解释说,之前的历次降价,都仅仅是药厂在降,流通环节和医院根本没降。
“不仅没降,医院对医药加价幅度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规定。”俞观文介绍,国家规定医院只能在药品上加不超过15%的价,但医院在2003年时却把这个数提到了45%.“再加上流通环节的附加费用,药价到病人手中自然就高了。”
对俞观文的观点,中国医师协会一位专家表示赞同。他建议国家应该根据药物的临床作用和科研含量进行调价,该降的降,该涨的涨。同时加大药品监管力度,尤其是流通环节。这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现在正在探讨的医药分离是个根治药价虚高的办法。
“但需要有配套的补偿机制,对医院和医生。”
北京一家药品卖场。统计显示,从国家首次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以来,国家发改委降低了1000种药品价格,医保目录药品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累计降价总额达400多亿元。但人均医药费用仍在大幅上涨。
行业专家建议
“药品降价切忌就事论事”
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史录文副教授正在收集我国药价方面的一些资料,涉及范围包括从解放到目前所有药价变化情况。
“全国医改问题正在研究,这次收集药品价格变化方面的数据,就是想回顾我国医药价格变化情况,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史录文介绍说。在史录文看来,之前许多对药品价格的指责都很肤浅。
“药品价格是个庞大的工程,降价切忌就事论事。”
史录文的观点是,医疗系统,包括药品流通环节中的回扣、医生红包等都是现象,不是本质,本质是医疗卫生体制出了什么问题。他举例说,消费者去商店买东西,可以货比三家,但在药品上病人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医生,把这个选择权给了医院和医生。而药厂和医药代表为了让自己手中的药卖出去,就在这个选择权上做文章,对医生和医院进行游说,结果是医生在开具药方时尽量开价高的,因为自己拿的回扣多,这样病人拿到药价格自然高了。久而久之,那些价格低廉的药就“无人”问津,慢慢就被价格高的药所替代。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却涉及药品从厂家到病人整个过程,药价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还涉及医院和医生、医生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等。所以我反对就药价而论药价,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2006.11.04)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