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调价所涉及的188种中成药中,有3个品种的价格因在上轮调价中定价过低而重新调整,血塞通胶囊就是其中一员。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对188种中成药零售价格的调整方案,此时距离上一轮价格调整尚不足一个月。
从调价目录看,纳入此次价格调整范围的中成药主要是一些专科类用药,包括妇科用药、骨伤科用药、皮肤科用药等,共600多个具体剂型规格品。与上一轮中成药调价相似,发改委本次调价除对部分廉价药品及优质优价品种予以价格保护之外,其他大部分剂型规格品的价格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下调。至此,国家发改委已将纳入药品政府定价目录内的所有中成药价格全部调整了一遍。
影响不大?
据悉,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针对此次降价的价格摸底工作。经专家评审论证、听取各方意见、集体讨论审议,最终形成了这套价格调整方案,并将于4月16日起正式执行。总体来看,此次降价药品的平均降幅为16%,最大降幅达52%。按照2006年市场销售金额计算,预计降价金额达16亿元左右。多数证券分析人士表示,此次调价对多数企业影响不大。
但记者发现,有部分品种在上轮价格调整中被调低价格之后,此番再度出现调价目录中,且价格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些品种包括芪冬颐心口服液(10ml),血塞通胶囊等7个规格剂型,脂必妥片等5个规格剂型。
以血塞通胶囊为例,在3月的那次降价中,有关统计显示,其中片剂的平均降幅30%,硬胶囊的平均降幅为65%,最高降幅度为72%,软胶囊的降幅为56%。而此次调价则对这7个规格的胶囊产品进行了平均幅度10元左右的提价。记者从云南省发改委了解到,此次对部分品种提价是对前一轮降价的纠正。
3月,在上一轮降价方案刚刚公布不久,就有部分城市传出云南产的血塞通胶囊出现断货。“我们并没有停产,但因为没有利润空间,经销商开始退货,才导致终端断货。” 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由于血塞通这个品种占到该公司销售的一半左右,如果按照之前的价格执行,企业几无利润可言,销售渠道亦受到冲击。
“片剂和胶囊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含量和成本上的差别都比较大,因此其零售价格也应该体现出差别。尤其是现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成药价格影响很大。”云南省玉溪维和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和告诉记者。
血塞通是以中药三七为主要原料、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中成药。由于原料产地的原因,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据了解,在上轮调价目录公布后,云南省部分生产企业向云南省发改委反映了情况,希望国家重新核算该产品的价格。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上轮调价对血塞通定价,是以100mg的血塞通片剂作为定价标准,但是由于数据量太大,计算出现差错,导致对胶囊类产品的定价偏低。经企业反映之后,国家发改委根据2005年初发布的《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中的相关规定,将软胶囊与片剂按照1∶1.5的比例重新进行定价,并提高硬胶囊的价格,现基本与片剂价格持平。
别让价格体系出问题
事实上,自去年国家分批对中成药降价以后,已让先前甚少面临降价困扰的中成药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亦给企业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业内人士称,今后降价将成为一种常态,企业要走出降价阴影,除冀望政府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之外,企业也要练好内功。
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蓝磊指出:“企业在应对一次次降价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己对整个药品市场的把控能力,和自己对价格体系的控制能力,传统依靠区域代理等粗放的市场操作模式对价格体系的控制将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企业还要注意在招标过程中对自己产品整个价格体系的控制。因为每次发改委的降价都是以各地区当年的招标价格为主要参考,再结合其他因素制定出来的。而在参考各地招标价格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原则是就低不就高,因此,这对于企业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其产品价格体系的控制是个很大的考验。对于有些市场,该放弃的就放弃,英雄断臂,是不得已之举,但也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昆明圣火药业委托北京的一家第三方调查公司调查的数据显示,血塞通目前的市场份额大约5亿元左右,且以每年11.5%的速度增长。“我认为绝对不止这个数,注射液、口服制剂和冻干粉针等几类主要剂型的市场份额全部加起来大约有10亿元。但降价之后肯定会有一些企业淡出,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企业在对价格体系的控制上出现问题,结果恶性循环,利润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差。”蓝磊说。
与此同时,一些客观原因也在给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造成了冲击。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厂家恶意投标,不生产却以极低的价格投标,故意搅局,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误导政府的定价;此外,目前市场上很多相同品种规格,其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执行相同价格并不公平,应该合理考虑到产品的质量差异。
前不久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组织召开的“品牌中药定价机制专题座谈会”上,有专家建议:中药品牌要引入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并对患者生命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价格评价标准,以客观反映中药品牌的价值,指导中药品牌的定价;中药品牌的评价不仅包括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还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中药材标准、生产管理、中药质量等指标的评价。
来源:搜狐健康-《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