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四月十二日电 (记者 刘双双) 需做肝移植手术的患者今后将不用再为肝供体不足而苦恼,通过自体移植在中国已能实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今天对外公布,叶启发教授进行的四例半离体自体肝移植手术获得重大成功,疗效达世界先进水平,为肝脏外科手术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的肝脏肿瘤患者主要是通过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治疗,即在切除患者病变的全肝之后,移植脑死亡患者的肝脏。但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每一千名需要移植的患者中,能得到供体的仅有一人。供体不足严重影响这一技术的开展,同时还存在排异反应、终生需要药物控制等弊端。
叶启发教授介绍,自体移植则是对患者因外科常规技术不能切除的病变部分进行切除,将剩余肝脏进行“修补”之后再植入原来肝部分。自一九八八年以来,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开展了该项技术的研究,但这些手术后患者的近期或远期的存活率总体不高。
近年来,叶启发和他的研究小组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经过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将手术应用于临床。二00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叶启发教授等进行了首例半离体自体肝移植手术。这位三十多岁的河南籍患者曾于二000年因肝癌接受过右半肝切除术,因癌症复发住进湘雅三医院。如今,他不仅不需要依靠药物,而且可到农田里劳作。另外三人现在也恢复正常。
曾在德国从事肝移植研究八年的叶启发认为,国外之所以出现术后存活率不高主要是灌注技术没有过关。叶教授等经过努力改进了灌注液的成分和灌注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肝脏灌注、再灌注质量的评价体系,实现了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
为了给更多的肝病患者带来治愈的曙光,叶启发教授正在向卫生部申请办一个全国培训班,让更多的医生掌握这一领先的技术。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