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采购低价药品却不容乐观。商城卖场经理何爱林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至少有20多种常用的廉价药品再也采购不到了,一些厂家坦言不再生产。她举例说,比如哈药三精的“维肤膏”(肤轻松),“小儿咳喘宁颗粒”,西安的“香菊感冒颗粒”,重庆的“银柴颗粒”、川贝枇杷糖浆等。另外,一些过去常见的药品,比如庆大霉素、阿司匹林、土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等,现在却变得一药难求。
数十种过去临床上常用的、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药品,现在采购却成了问题,无奈之下,该药房只能采用替代药。何称,这些替代药往往价格昂贵,比常用廉价药要贵上四五倍甚至数十倍。比如,过去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一支不过几角钱;后来被阿莫西林替代,一盒的价格是20多元;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头孢类抗生素,一盒动辄六七十元。
尽管廉价药货源难组织,但西部医药商城杨家坪店仍坚持开设“1元钱药品专柜”。记者注意到,该专柜内只有蛇油膏、感冒通、维C银翘片等20多个品种。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来想至少采购100个以上的品种,这样才能基本满足顾客需求,由于采购困难,最后只采购到20多个品种,勉强凑成了一个专柜。(记者 刘斌)
药房药厂医院:廉价药消失与我无关
药房:产品断货在于利润太低
低价药纷纷退出江湖,据说原因在于利润太低,厂家没有积极性,都不愿生产。
西部医药商城何必强分析说,1997年到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但每降一次价,就有一批被强令降价后的低价药消失踪影,再也买不到。因此最终老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实惠。
他说,一般来说,药品降价到一定程度,厂家就会认为利润太低,不再愿意生产。同时,在药品流通环节中的代理商也不再愿意经销,要么就停止供货,要么迫使药品生产企业对老药进行改头换面,让其价格大幅增长后再重出江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国家药监局受理了1万多种“新药”申请;而同一时期,发达国家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受理的新药申请仅148种;2005年,国家药监局批准“新药”1113个,同期FDA仅批准新药81个。
业内人士称,事实上,很大部分所谓的“国产新药”,就是经过“变脸”、重新定价再进入市场的药品。
药厂:不是不愿生产而是无人要
“廉价药品消失了,把板子打到药厂身上,这不公平!”重庆科瑞制药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对此大呼“冤枉”。
他称,因为降价后利润太低而停产的药品,该公司只有两个品种,一个是治疗咳嗽的“咳感敏”,1000颗售价才10多元,每瓶也不过1元多钱;另一个是解热镇痛的“安乃静”,500颗售价才10多元。
但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利润再低的药品,只要能够达到一定销量,药厂照样会继续生产,薄利多销还是能赚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药厂生产的药品80%以上是通过医院这一终端渠道销售的,药房销售的药品所占比例不到20%。而往往便宜的品种,现在没有哪家医院愿意采购,生产出来没有人买,药厂只有被迫停产。
他建议记者不妨到全市各家医院去调查,同样是消炎用的抗生素,几角钱一支的青霉素针剂,疗效并不差,根本没有哪家医院愿意用,全部都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据说,第五代头孢抗生素,一针价格是60多元,病人一天打四针,就要200多元。其中,医院的利润高达50%。
我市另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厂负责人则把矛头对准了物价部门。他说,一些经过改头换面的所谓“新药”,经过物价部门的核定,就可获批一个很高的最高限价。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去年在全国曝光的“欣弗”事件,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调查,医院售价39元的“欣弗”,其成本仅为2元、出厂价2.7元,这中间的巨大差额被医院赚走了。从这件事中就可看出,“是谁批准了这些药品制定的如此高价?是谁在充当医院的帮凶?”
医院:药品采购不归我们管
对这一“疑难杂症”,医院方面也有说法。我市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负责人介绍,现在早已实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采购工作由各区卫生局组织,“哪里是医院自己光采购昂贵药品,不愿意用便宜药嘛。”
至于言及一些医院愿意采用价格昂贵的头孢类抗生素,而不愿用便宜的青霉素,他解释道,医生有处方权,用什么药,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的。青霉素容易产生耐药性,当然要使用替代品种……
廉价药品咋会被“新药”取而代之,记者为此想联系市卫生局采访,遭到对方婉拒。(记者 刘斌)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