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出价370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和全球销售额9%的分成,计划收购泽生科技的创新药物——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全球市场销售权。
目前,为了能尽快打开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始采取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模式,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最终的结果却是企业在技术转让获取资金的同时,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拱手相让?
重组人纽兰格林是泽生科技的原研药品,目前已进入国内二期临床试验,此前,该药物的开发耗费了7年,共投入2000万美元。周明东表示,重组人纽兰格林要在国内市场上市,后期投入资金大约还需要1亿多元,而这并不成问题。
但在周明东看来,国内市场上市后的利润回报完全不足以用来投入企业其他药品的研发。“新药在国内市场的年销售额一般为0.5亿~5亿元,利润率仅有15%,而如果打入美国或欧美市场,年销售额就可达40亿~400亿元,且利润率可达35%~40%,只有打进国际市场,企业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周明东说。
但新药要获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新药证书,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光国际二期临床试验的费用就高达2000万美元,后期开发的总投入接近2亿美元。
而如果选择转让,泽生科技获取的资金是相当可观的,但其同时面临丧失该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自主权。
事实上,因为资金问题而将成果拱手相让于跨国医药企业的例子并不少。此前,中科院药物研究所曾研制出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石杉碱甲衍生物(ZT—1)。作为被重点看好的国内创新药物,其在欧洲6个国家完成了二期临床试验后,最终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将成果转让给了瑞士德彪药业公司,转让费用仅只有600余万元。
技术转让后,ZT—1在国际市场上将不能再冠以“中国制造”的名义。
据了解,目前包括三维生物、先声药业等国内制药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国际合作者,为的就是将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但在周明东看来,目前国外制药巨头已将中国看成技术前期开发的金矿,而这对于国内本就不多的创新型制药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药企发展的必经阶段
“这一现象的确成为诸多创新医药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国家的资金投入以及风投机构的资金注入并不足以满足其进入国际市场的开发费用,和国际制药企业合作是目前各企业的首选方式。”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但在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王广基看来,这一现象是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事实上,企业可以想开点,部分国际市场被跨国企业收购后获得的资金,同样可以用在药品国内市场的开发上,而不应该让这块资源烂在手里。”王广基说。
王广基表示,收购成果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上也相当普遍,印度、日本等制药企业的成果也曾相继被美国或欧洲企业收购,而国内制药企业事实上也在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早期成果的方式来完成开发。
周明东表示,目前企业最希望的还是政府能够对创新制药企业进行资金扶持,让其有足够的费用开发国际市场。
“但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干预,如果药品企业今后的利润能逐步提高,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王广基说。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