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由香港同胞捐赠的我国第一列火车医院——健康快车也迎来了“10周岁生日”。
10年中,健康快车由1列发展到4列,先后在内地21个省份的56个贫困地区停靠,累计为近7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同时,在新疆等地援建了10个眼科纤维手术培训中心,为当地留下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
在这一功德无量的善举背后,有一个人不应该被遗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健康快车的今天,他就是原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殷大奎。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殷老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健康快车从无到有的坎坷历程。
“作为香港同胞送给内地人民的礼物,建设火车医院计划在香港回归前夕被提上了日程。没想到,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很多难题。”殷老说,他和香港方面的发起人方黄吉雯女士等人专门到有火车医院的印度取经。那里的火车医院以治疗小儿麻痹症为主。可是,中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一时间,对于火车医院将开展什么病种的治疗工作,人们举棋不定。
殷老凭借几十年的从医经验,建议开展白内障手术,理由如下:全国有白内障患者400多万人(当时数据),且每年新增40多万人;相对于聋哑等残疾而言,失明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火车医院条件简陋,不适合从事复杂、风险高的医疗活动,而白内障手术只需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就有可能帮助一个人彻底改变命运。
说服大家后,殷老开始参与设计火车医院。火车医院既有别于普通火车,又与平地上的医疗机构不一样。为此,殷老多次主持会议,与相关人员草拟、修改图纸。
第一列健康快车最初由3节车厢组成,分别为检查室、手术室、网络室,唯独忘了给需要几个月工作、生活在其中的医护人员安排居住、洗澡等地方。殷老只好硬着头皮向铁道部借了一节车厢。
车造好了,选择停靠地又成了让人头疼的事儿。健康快车在贫困地区一停几个月,停靠站点只能设在铁路的盲端,这就涉及到供电、供水以及污水处理等问题;同时,患者术后被送到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留院观察,需要当地政府按人头给这些医疗机构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因此,工作人员联系停靠地时,经常遭到拒绝。对方直言不讳:一怕麻烦,二没有相应的财政预算。殷老得知后,在电话中把一位地区领导狠狠地训了一顿。他说:“地方政府决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不顾百姓的渴求。”
如今,随着健康快车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领导争相邀请健康快车为自己的百姓造福,也有更多的慈善企业和人士加入到健康快车的事业中来。
年近七旬的殷老不顾旅途劳顿,每年都要对复明的白内障患者进行随访。“有的人跪下要给我们磕头,有的人拉住我们的手不放,到处是感激的话语和感激的眼泪……”殷老说:“每当我工作疲倦时,想到这些场景就十分欣慰。”
采访即将结束时,殷老嘱咐说,不能光说他的功劳。“在健康快车蓬勃发展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包括现任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理事长董建华先生。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慷慨解囊的香港同胞,建造前3列健康快车的2亿多元费用全部是由香港同胞捐赠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博爱点燃了数以万计的贫困白内障患者生活的希望之火。”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