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8000元到1350元 盲目扩产青蒿素业高峰跌至低谷
www.yongyao.net  2007-7-25 14:16:18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04年的极度紧缺,到如今的严重供大于求,我国的青蒿素行业正在为盲目扩产支付着高额学费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诺华(中国)方面了解到,为了尽可能改善青蒿素过剩的现状,今年,诺华方面预计将购买并储存55.5吨青蒿素。然而,这一数量远远解救不了国内企业销售青蒿素的饥渴状态。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企业以为有利可图,义无反顾地准备投产青蒿素。投入的理由竟是,有媒体报道说发现有广谱抗肿瘤的效果。最近,一家企业刚刚在广元签下了上千亩的种植基地。

 

8000元跌至1350

 

事实上,在经历了几年前资源紧张后,青蒿素的价格曾经一路飙升,最高时候曾达到8000/公斤。而这样的暴利也吸引了各地农民投入青蒿草的种植,同时,不少企业也开始投产青蒿素原料。

 

目前,我国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少都是小型企业,过剩的库存量已经达到150吨。而青蒿素的市场采购价也已出现猛跌,最低已至1350/公斤,低于青蒿素种植所需要的成本。

 

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告诉记者,20吨的青蒿素就可以生产约6000万人份的青蒿素制剂复方蒿甲醚,而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向诺华方面通报预测了今年复方蒿甲醚的销售量,约为7600万人份,明年则为1亿人份。这也就意味着,诺华此次储备的55.5吨青蒿素已经大致可以满足近两年的需求。

 

而在目前,抗疟药物的主要销售渠道来自于WHO采购,且诺华的复方蒿甲醚已占到WHO采购量的近九成,但其仅与国内4家青蒿素供应商签订了原料采购协议。

 

由于目前青蒿素的作用仅局限于抗疟药物上,因此,国内大部分青蒿素企业的产品处于无人购买的状态。本月初,本报就曾报道了四川、重庆18家青蒿素企业仅因相关人员的口头承诺便纷纷扩产,并导致陷入困境的状态。

 

据四川一位青蒿素种植企业的人士反映,截至目前,由于市场出现的严重供过于求现状,在2005年就已达到100多家的种植企业数目锐减了近80%。

 

长期从事复方蒿甲醚项目研究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教授王京燕提醒说:一说尚无任何确切研究数据来证明,并不能成为种植企业投产青蒿素的依据。

 

上下游脱节

 

青蒿素产业目前的现状并不是因为整个行业不好,相反,很少有行业能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得到良性发展。李振福说。

 

李振福告诉记者,事实上,目前抗疟类药物的市场需求量很大程度来源于WHO的估算,但过去几年里,估算的量却总比实际采购量高出很多,而这也间接造成了市场上的供大于求。

 

一组数据显示,诺华方面2005年预计销售复方蒿甲醚3300万人份,但实际发货量只有不到1000万人份,去年,其预期销售1.2亿人份,实际只有6200万人份。

 

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公开权威的预测数字来作为行业发展的规模基础,使得青蒿素产业的实际需求量一直处于模糊状态。

 

而多个青蒿素生产企业也告诉记者,目前,抗疟药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都是脱节的,蒿农、原料企业、供货商等上下游相互之间并没有沟通交流,由此也导致了各环节在并不了解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各做各的计划。

 

我们希望能建立一个行业平台,让各环节间有一个沟通机制。事实上,我们与华立、复星这些制剂生产商之间也都希望能有沟通。也许政府今后会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出台。李振福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