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藏药热”等民族药的兴起,藏药、蒙药、维吾尔药、苗药等一大批民族成药,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土方土药逐步进入国家药典、步入全国医药市场,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医药宝库正在向世界打开。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化开发还存在许多困难,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药源问题困扰民族医药产业化生产。专家指出,目前摆在民族医药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药源问题,民族药学的共同特点在于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羚羊角、虎骨、麝香。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民族药学应及时应对,否则将面临“无材可取”的窘境。
虚假产品围困民族医药。受暴利驱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假冒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的新动向。由于假冒民族医药挤占了市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民族医药生产企业销售渠道不畅、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目前普遍深陷开工不足的困境。而企业多因财力所限无力打假,处于被假药围困的局面。
标准化成果少、研究滞后。以蒙医药为例,由于蒙医药还没有进行过现代医学的系统研究,质量标准较低,每味药材的基础研究资料较少,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被国家权威机构所认可的标准规范,导致蒙医药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普及范围较为有限,蒙药产业化难以起步,难以走向全国和世界医药市场。
市场营销薄弱成为民族医药发展“瓶颈”。目前,维药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市场营销薄弱,维药企业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几乎没有专业营销人员,广告宣传产品推介力度不够。同样营销不力的还有蒙药。因此,在各类药品品牌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民族医药尚未掀起自己的“盖头”来,还头戴面纱、隐藏闺中。
民族医药产业化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以蒙医药为例,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据了解,目前专业的蒙药生产企业全国只有五家,蒙药行业产值也不过二亿元。
记者从国家民委获悉,为了解决民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面临的困难,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近年来,国家组织对藏、蒙、维、傣、苗、彝等19个民族的83种医药文献进行了发掘整理,其中,羌、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的医药文献发掘整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
与此同时,国家还将少数民族成药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用品,“十五”期间确定了124家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作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目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苗药等56个品种的少数民族成药相继在全国连锁的“少数民族医药专柜”销售。奇正、晶珠藏药、蒙王蒙药、奇康维药、贵州神奇、百灵等一批少数民族成药早已闻名全国,甚至远销欧美。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民族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民族药生产企业已达130多家,产品包括藏、蒙、维、苗、傣、彝等六类民族药。民族药生产原料从完全依赖自然到按照GAP标准进行基地化种植;民族药销售从江湖“游医”到按照GSP标准建立药品配送物流体系。
到目前为止,由卫生部颁布的民族药标准有藏药、蒙药、维药,加上2002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地方标准转国家标准的民族药品种,已颁布的民族药国家标准共计1100多种,其中药材300多种,制剂近900种。
来源:(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