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以药养医”是中国医药体制的病症之源
www.yongyao.net  2007-7-31 10:45:01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引发了有关利益各方的高度关注。日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上书国务院,提出了对医改方案的五点建议,分别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不可偏废、坚持"有限政府"的改革思路、改变"以药养医"机制、补需方、定位药企为竞争性主体,希望决策层予以考虑。

 

以药养医是中国医药体制的病症之源

 

从五条建议内容的指向看,涉及政府职能定位、医药体制、市场竞争机制等多个方面。而就建议提出方对的医药企业协会而言,其提出的这些建议中最为关系自身利益的核心内容,便是要改变目前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机制。事实上,这并非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首次上书。早在今年3月份,该协会就曾在北京召集100多家医药企业集体上书国务院。其时该协会所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就直指以药养医体制的弊端。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认为,正是以药养医这一体制性顽疾,造成了众多医药企业无力消化各种涨价因素,经营前景暗淡。多年来,为了降低药品价格,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如发改委的频频降价、各省份各自为政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然而,在销售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生产成本却积聚攀升,极大地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统计显示,2003年到2006年期间,全国医药生产企业逐年下降,亏损金额大幅度上升。2006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5.5%

 

从实质上看,以药养医制度的存在让公益性质的国有医疗机构成为逐利机构,让各科室的医务人员成为谋取效益最大化的员工。由于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所以医疗机构将使劲浑身解数压低上游药企的采购价格、抬升终端病患的药品价格,尽可能多地给病患开高价药和大处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的统计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而国家规定医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换言之,目前医院实际加价已经是国家规定的近3倍。也正是在此体制问题的基础之上,才产生了所谓的药价虚高、招投标腐败、医患矛盾、医疗机构人员收取贿赂等等问题。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以药养医是困扰中国医药体制的病症之源。

 

财政投入不足滋生医疗机构腐败

 

然而,以药养医只是问题的表面,造成这一制度的根源却是财政投入不足。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的只占7%,有的三甲医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医院自筹解决。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只有通过药品价格加成收入弥补其财政投入不足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

 

不仅如此,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是医疗机构腐败滋生的最根本原因,而且财政投入属于政府公益性职责,这也从体制上导致相关部门在调查医疗违规问题时显得有些无奈,查处力度不足。同理,不打破以药养医的体制也会让主管部门降低医疗价格的努力白费。发改委曾数次下调药品价格,但是普通百姓却无法感受到其中的优惠,其原因在于这些药品在市场上降价即死。但凡降价的药品,大都被医生弃用,而药企则投其所好地对原有药品进行剂量和包装进行改头换面,再以新的名称与价格重归市场。同样,药品公开招标采购、提倡医药分开等一些建议也因无法保障医疗机构的收入而在执行过程中遇阻。

 

追根溯源,我国现行的药品加成政策是1954年制定的。政府当时认为医院亏损应该通过国家的财政给予补充,但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不能给医院这样的经费补贴,因此规定医院可以通过销售药品来增加一部分收入,来补充运行中的亏损。但是时至今日,我国财政收入日渐充实,足以支撑医疗机构的运作。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将全民医疗保障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时,人均GDP大致在2000美元~7000美元之间。

 

曾有医疗系统官员透露,经过初步框算,每年1500亿~2000亿元的投入即可构建面向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相当于GDP1~1.5%,国家财政收入的5~7%,目前卫生总支出的14~13。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低投入照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效果。而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已达到创纪录的2.6万亿元。全年财政收入逼近甚至可能超过5万亿元新关口,完全有能力着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由此可见,将财政资金向医疗保障领域倾斜将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备了现实可行性。一方面我国的医疗机构迫切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援;另一方面,日渐丰盈的财政收入也具备了投入到医保领域的能力。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民众对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预期支出日渐提高,而预期的收入水平却不能与之同步提升,是为当下内需不足问题形成的主因。在这种格局下,财政支出的合理化投入,看似是某种单项投入,但却会对未来经济产生良性的拉动作用。所以,聚焦医疗领域,决策层当从战略的高度着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尽快打破以药养医的痼疾,实现医保体制改革的破局。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