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由日本制药企业开发出来的一些头孢产品突然变得抢手起来。”任职于广东一家药品进出口代理公司的顾先生向记者报料的同时露出一脸的不解。注意到这个现象的人并非只有他。据了解,业内众多人士皆对此颇有感触。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那些原本在中国抗生素市场上无声无息的小品种风生水起?
招标降价招来新品种
据青松(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载宽介绍,长期以来,在国内临床中应用最多的二、三代头孢产品如头孢曲松等大多由欧洲公司研制开发,但现在的情况是,非欧洲头孢品种在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热。“尤其是一些由日本企业研制的品种,如头孢甲肟、头孢替坦、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噻利、头孢唑肟等,做的人不少。甚至像哈药、上海新先锋等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也把头孢替安这样的品种列为公司发展的产品之一。”
顾先生说,这些由日本企业开发出来的品种,其原料药销售价格都非常高,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供应缺口较大。然而事实上,面对着如此难得的市场契机,他们却难有很大作为。这是因为日本制药公司大多采取独家代理的形式在中国销售,国内很多进出口公司几乎没有货源。
沈载宽告诉记者,上述品种日渐走俏的趋势早在3年前就已显露出来,这段时间更是愈演愈烈。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招标政策的实施。“为了应对招标,每个企业都希望拥有独家品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如果是动辄几十家企业都在生产的产品,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脱颖而出。这些来自日本新一点的品种在中国市场上比较稀少,在招标中竞争不会那么激烈。”他还表示,有两股力量对头孢新品种的需求上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除了药品经销商外,还有就是为数众多的药物研发机构。他们对日本头孢产品的研发热情,为企业涉足这些品种提供了便利条件。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招标以外,去年年中开始执行的抗生素降价令同样加速了头孢产品的更新。健康网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吴惠芳比较赞同这种说法。“降价令开始实施后,头孢市场上原有的几大主打产品已开始朝着普药的方向发展,商业机构都迫切希望找到利润空间更高的产品来替代它们,而日本的藤泽、武田等制药企业早些年开发的这些头孢品种恰好就符合这样的条件。”吴惠芳认为,在临床应用中几十种三代头孢产品之间的效果差异并不大,但医生更愿意用新的品种,因为至少便于其做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几个新品种都开始在医院用起来的原因。”
来自健康网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由日本进口的头孢原料药产品(不包括中间体)总金额,仅占到该大类进口总额的9.94%,数量更是不足5%。与前几年比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日货”抢手但进口量不大如此矛盾的情况呢?
国产化时代将到来?
南京汉合实业有限公司医药部刘炫解释说,由日本制药企业生产的原料药在中国的销售量一直比较少,他们一般都是将原料药直接做成附加值更高的制剂再出口到中国。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原料药的价格相当高,国内企业几乎难以承受,转而将目光锁定在与日本产品结构非常相似的韩国制药企业身上。这一说法在沈载宽那里得到了认同。
沈载宽所掌管的青松国贸是韩国排名前6位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于此似乎更有发言权。他向记者透露,去年由他们代理的韩国企业生产的多种头孢原料药,进口量增长的确很快。国内一些重量级企业也已开始参与这些品种制剂的生产与销售。
刘炫介绍说,目前国内对这些新兴品种感兴趣的企业非常多。据他了解,获得头孢唑肟临床试验批文的企业有近10家;自2004年二季度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更是有多达30家的企业拿到了头孢吡肟(非日本企业开发)的批文,并且其中个别几家已获得生产批件;申请注册头孢地尼的企业更是不胜枚举。
刘炫表示,估计到今年年底将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会获得新兴头孢品种的生产批件,届时此类品种的国产制剂有可能会突然增多。但他同时认为,“虽然很多企业是制剂与原料药同时报批,但由于这些品种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恐怕到时候还是要依赖于进口。况且,一些企业拿到了批件后不一定立即上马生产,因为搞制剂是非常讲究时机的,太早上了推不动,同一时间上得太多也没有市场价值。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