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门铃”安到社区中
成都新华社区居民赵兰告诉记者,过去身体不适,都到大医院,路远不说,花费也不菲。去年偶然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发现,医护人员态度亲切,诊治常见病也很有效,医疗费用低。
成都火车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被称为“爱心门铃”的远程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行动不便或多病的老人,在家中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与医护人员联系上得到及时救治。
“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康复在社区”,是城市医疗服务的重要补充和解决城市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途径。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已建功能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6个,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服务覆盖城市居民439万人,建立居民重点人群个人健康档案130.6万份,成都、绵阳、自贡等城市次均门诊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8—13%。目前,我省社区卫生服务目前走在全国前列。
华佗不及“新农合”
63岁的绵竹市武都镇九岭村八组村民周立清,今年春节前第一次拿到医疗费报销补偿。她说,“就算华佗神医在世,农民没钱也不敢生病啊。”
从去年开始,绵竹市成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周立清和很多刚脱贫的村民一样,自愿交纳10元钱,加入“新农合”。没想到几个月后,她因病住进了当地卫生院,在胆囊和胃大部切除手术康复出院时,全部医疗费用的48.6%得到报销补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被誉为“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制度设计,2003年开始在我省5个县市试点,逐年扩大试点实施地区,去年覆盖到73个县(市)区。
为加快这项惠民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今年新增投入10多亿元,使我省加入“新农合”的县(市)达145个,惠及农业人口5891.6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9%。
困难群众看病解了忧
成都武侯区火车南站长寿苑社区的戢敏,从小患有脑疾。过去去医院看病是一大难事,家里背上承重的经济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家庭病床,为她和家人实实在在地解了忧。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更为她的治疗补贴20000多元。
对城乡贫困的家庭伸出援手,不让他们因病而陷入困境,全省各地根据实际,出台许多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
今年开始,成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在原有的大病住院救助政策基础上,新增门诊、临时和医疗机构优惠等三种救助手段;通过建立小病有预防、大病有救助、特困有帮助三位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省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已安排阿坝州大骨节病患者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资金共计2073万元。截至6月底,阿坝州纳入农村低保的大骨节病患者逾12280人。
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
双流县参保城镇居民曾发明,不幸罹患直肠癌。高额的医疗费用并未给他造成经济压力,在报销4.6万余元住院费后,他动情地说:“是医保制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成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去年10月开始在金牛、双流、金堂三个区县试点,今年1月在全市全面启动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省会城市。
我省今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计划2009年试点地区达到80%,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届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将逐步成为历史。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