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各医疗机构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绩效工资等利益挂钩。这本来是个
进步,却因考评过程“内部循环”,引起了舆论对考评效果的广泛质疑。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宗明义,是“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最终受益者主要是广大群众。考评的主要内容涉及救死扶伤、尊重患者权利、文明礼貌、廉洁行医、因病施治等,也都是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如何,患者都会有切身感受,也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一些医院“钱”字当头,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奖励与“创收”挂钩,纵容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乱收费,一些医务人员甚至收受“红包”、贿赂,严重损害患者利益,败坏医疗行业风气。可以说,医德医风不好,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患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主管部门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医德考评制度,有利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改善行业风气,提高服务水平,无疑是一个得人心的举措。
但遗憾的是,现有的“指导意见”规定的考评步骤,把最有资格评价医德医风的广大患者排除在外。这套考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虽在“单位评价”中轻描淡写地提出要将患者反映、投诉举报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但实际上还是医院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内部循环”“自娱自乐”。缺少外部监督的评价,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指导意见”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众难免会打个问号。
还有一个问题是,医德医风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利益关系,即医院、医务人员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以患者生命健康为重。对医德进行评价,表面是一种道德评价,实际上涉及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和荣辱升迁,利害甚大。在缺少患者评价的情况下,医院、医务人员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觉悟去主动放弃已有的不当得利及途径,也难以令人信服。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医德医风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评价。将患者评价纳入医德考评制度,才能体现医疗服务的本质。只有绝大多数患者满意了,医患关系才能和谐融洽,才能说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医疗服务水平真正提高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