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或“延迟”几年发作
外伤性脑脓肿则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是类似于被子弹打中的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经创口直接侵入或异物、碎骨片进入颅内而形成脑脓肿。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在伤后早期发病,但也有人因致病菌毒力低,隐蔽缓慢地侵袭身体,“延迟”至伤后数月、数年才出现脑脓肿的症状。还有一种是隐源性脑脓肿。韩富指出,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
脑脓肿可分为三期,即急性脑膜炎、脑炎期、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病程进展快慢与致病菌种类和毒性及机体抵抗力与对抗菌素治疗的反应有关。” 韩富说,化脓菌侵入脑实质后,在第一期,病人脑炎中心部逐渐软化、坏死,出现很多小液化区,周围脑组织水肿,病灶部位在浅表时可有脑膜炎症反应。进入化脓期,脑炎软化灶坏死、液化,融合形成脓肿,并逐渐增大,周围脑组织水肿。病人全身感染征象有所好转和稳定。通常病人经1~2周,脓肿外围的肉芽组织由纤维组织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而初步形成脓肿包膜,3~4周或更久脓肿包膜完全形成。
随着脑脓肿包膜形成和脓肿增大,颅内压再度增高且加剧,甚至可导致脑疝形成或脓肿破溃,使病情迅速恶化。危重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因此死亡。
抗感染治疗慎用激素
韩富说,对于脑脓肿的处理原则是,在脓肿尚未完全形成前,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致病菌,采用抗菌素进行抗炎症治疗。因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常采用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静脉滴注进行降颅压治。“要注意的是,激素应慎用,以免削弱机体免疫能力。”
不过,在脓肿形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四种治疗手段,各有严格的适应症。例如穿刺抽脓术,此法简单易行,对脑组织损伤小,但适用于脓肿较大,脓肿壁较薄,脓肿深在或位于脑重要功能区。而婴儿、年老以及身体虚弱而无法忍受手术的病人,以及病情危急患者,可采用穿刺抽脓作为紧急救治措施。导管引流术主要是为避免重复穿刺或炎症扩散,首次穿刺脓肿时,医生通常会在脓腔内留置一内径为3至4毫米软橡胶管,定时抽脓、冲洗、注入抗菌素或造影剂,以了解脓腔缩小情况,一般留管7至10天。目前CT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或置导管引流技术更有其优越性。
对于外伤性脑脓、伤道感染、脓肿切除困难或颅内有异物存留,则可采用切开引流术,在引流脓肿同时摘除异物。韩富表示,目前最有效的手术方法还是脓肿切除术。这类手术适用于脓肿包膜形成完好、位于非重要功能区者、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的病人。但在手术中,要尽可能避免脓肿破溃,否则可能引起炎症扩散至其他脑组织。“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能出现败血症、偏瘫、昏迷癫痫,严重的患者也有可能死亡。”
来源:广州日报
- 2008.04.18
- 2008.04.09
- 2007.12.27
- 2008.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