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便秘被认为是痔发生的原因,并普遍认为是主要危险因素,医学界和民间都流行这种说法。但广东省中医院肛肠中心主任罗湛滨告诉记者,据去年底在重庆召开的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研讨会上的信息,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便秘不是痔的病因,反而是痔病的继发症状,即痔病是某些便秘的病因。弄清便秘与痔之关系,对医生和病人都很必要。
多数痔病患者兼有便秘,医生们发现,痔病病人常称他们排便困难。在国外,上世纪80年代一项研究观察了100例痔病患者,发现五分之四的病人每日排便少于一次;10人中就有1人定期服用轻泻药。90年代一项对56例痔病人的调查发现40%未脱出性痔患者排便困难。70年代一项对96例痔病人的调查结果是,31%的病人每日排便少于一次,排便困难者占57%。我国90年代调查610例便秘患者中同时有内痔的464例,高达76.1%。这些数字虽然局限于小样本人群的调查,不过已显而易见,痔病与便秘的关系密切。但是,二者谁是因?谁是果?仍有争议。去年底,由中国医师协会在重庆召开的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研讨会上,第二军医大的张东铭医生等专家提出,大量证据表明,便秘引起痔病的传统观点站不住脚。
一、老观点:干硬粪块阻断静脉回流形成痔
第一种是硬便压迫说。上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干硬的粪块能阻断静脉回流,引起直肠静脉充血而成痔。60年代,则有学者修改了这一理论,将静脉瘀血的原因归咎于过度用力排便,而不是干硬粪块的压迫,理由是排便用力过猛会令直肠上静脉的血逆流,导致静脉瘀血而成痔。
第二种是低纤维说。由一位在非洲工作多年的英国医生提出,他注意到西方人痔的发病率较非洲农村居民高,认为这与西方人食物精制有关。主要理论是低纤维饮食不仅使粪便少,排出难,便意减弱,而且可使肠的蠕动减缓,排便时间延长而导致便秘,因便秘引起直肠静脉瘀血而导致痔病。这一说法迄今仍广为流传。
第三种是括约肌痉挛说。主张者发现痔病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肥大,进而推测括约肌痉挛或肥大可致便秘,可压迫行走于肌肉内的血管,阻断静脉回流,导致静脉瘀血而成痔。
二、医学研究对老观点的否定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便秘不是痔的病因。如果便秘是痔病的原因,两者应该具有相同的流行病学类型。但根据美国、英国和威尔士几个大型人群数据库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便秘的流行病学类型与痔不同。
首先,便秘在人的儿童期常见,中年下降,65岁上升,而痔的发病高峰在45岁-65岁之间,20岁以前少见,65岁以后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