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随社会经济水平的升高,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痔病正相反,高收入者的痔发病率是低收入者的1.8倍。便秘在黑人和低收入者或低教育水平家庭中较常见,而痔病在白人或高社会阶层中较常见。
而临床资料也证实,长期用力排便,严重的便秘患者的痔病发病率并不高。与便秘(痔的发病率22.7%)相反,腹泻病人痔的发生率反而高达41.5%。
此外,医学界目前已发现,排便之时,括约肌不是收缩而是呈驰缓状态,因此血液回流不可能受阻。纤维的摄入与痔病的发病率没有关联,增加纤维的摄入也没有使痔病的患病率下降。
三、新观点:痔才是某些便秘的原因
医学家Henry-Swash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最早发出不同声音:痔病才是便秘(痔源性便秘)的病因。医学家用实验证明:便秘不会导致括约肌张力亢进,而痔病却可导致肛压升高。因为痔会刺激肛壁,增大肛管内的压力,当肛管内的压力超过直肠内的压力的时候,排便的时候就会形成反方向的压力,使排便困难或便秘。压力测定显示,大多数痔病患者的肛内压力都有明显升高。
因而便秘不是痔的病因,而是痔的继发症状。约六成痔病患者告诉医生,便秘发生于痔出血后和未脱出前,出血发作之前和痔脱出之后,排便即不费力。这也是说明痔病是便秘的病因。
四、正确认识庤病
张东铭认为,人们对痔与便秘因果关系认识的改变,促进医学界在治疗观念上的改变。重视痔源性便秘的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病人而言,对痔病有正确的认识,也大有裨益。
专家不主张“见痔就割”。与新的认识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是痔切除术,这一方法对痔源性便秘而言,属病因治疗,无疑是正确的。
实验证明,痔切除之后,肛管压力解除,肛压迅速下降,便秘立即缓解。但张东铬认为切除术应慎用,不主张“见痔就割”,因为通常便秘发生于未脱出痔,这类情况的痔一般属一期、二期,并非一定要手术。他认为痔源性便秘的合理疗法应是尽力解除痔病——便秘——加重痔病这一恶性循环。现在多数学者主张症状治疗,即使用黏膜保护剂和滑润剂,既可解除痔的症状,又可润滑通便。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