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作出准确的评价,每种药物都是“千锤万凿出深山”,在上市前要经历许多试验,体外实验也是其中的“锤炼”之一。近年来,体外实验中“发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比如最近,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万艾可的体外实验,发现它在增强精子活动性的同时,还会损伤精子头粒蛋白。
而精子头粒蛋白可产生分解卵细胞表层薄膜的酶,使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于是,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以此推断该药对男性生殖能力存在不利的影响。不少读者对此迷惑不解,并向本报提出相关疑问。
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姜辉,姜辉认为,目前一些媒体关于这一实验的报道,不免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在体外把药物与精液混合,同时精子的生存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不能以此断定这就是药物的问题。几年前的“可乐伤精”实验也曾被大量炒作,事后证明所谓“可乐伤精”的说法尚无科学根据。姜辉指出,有很多外在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精子的存活率,不能武断地归咎于某一因素,例如食物或药物。
体外实验在药物实验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其可信度和准确性又有多高呢?对此,姜辉指出:“体外实验一般被用在药物的初期筛查,只是基础实验。这样的实验有很多,也出现过不少‘似是而非’的不良反应。即使有些药物在实验中发现不良反应,也并不能据此说明它有问题。”体外实验中的不良反应只是一个现象而已,很难具体说明其机理。一般来说,发表于正规期刊上的实验结果都会在文后注明该实验仅为体外,但媒体转载时,多不提这些严谨的说明,这就可能导致以讹传讹的结果。此外,在药物正式上市之前,研究人员会对它进行许多临床观察及试验,单凭一个体外实验就评价药物的副作用不免有些片面。
姜辉强调,目前公众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新闻非常重视,这是件好事情,但我们也应学会正确看待那些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新闻,特别需要听取医生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来源:环球时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