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表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据他介绍,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如果想避免误诊,他建议,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这是减少误诊的方法。
正如廖新波副厅长所言,“目前的医学技术,不能100%的认识疾病,患者对医学和医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只要见到医生,自己的病就痊愈了。”
然而,按照廖新波副厅长的“思路”,好像只有患者多花钱才能降低误诊率——看病最好经过住院检查,患者经一家医院诊断后最好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从理论上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又不尽然。首先,该不该住院治疗,需要视病情而定,难道一个小小的感冒也非得住院检查?其次,各医院虽有所不同,但医疗手段、条件却大体相似,“第二家医院”能够发现是误诊,为何在“第一家医院”却查不出?
作为医院而言,误诊或许的确无法避免,但并非无法可解。举个例子说,现在各大医院里“坐门诊”的大多是一些医学院的实习生或者是缺乏经验的青年医生,真正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医生则很少“抛头露面”。在这种情况下,误诊率岂能不高?如果医院能合理调配医疗资源,让众多医疗精英从幕后走到台前,再辅以适度的医疗器械检测,我想误诊率还是能得到有效降低的。
其实,住院做较为全面的检查,征得第二家医院的核实——这不仅仅意味着患者要多花一倍乃至数倍的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还会因此而开脱了医院的责任。
当前,医疗“误诊率”的存在,固然缘于当前医疗科技条件还不够发达,但更关键还在于医院责任意识的淡薄、服务意识的缺位等。与大众就医密切相关的门诊“一线”,资源配置缺乏且服务跟不上,而在住院环节以及“特色医疗”等高消费医疗层面,却聚集着大量的优良医疗资源。这种本末倒置和“责任倒挂”,才是“误诊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