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合理用药援助系统
药品查询
请勾选查询条件后检索
药品名 企业名 批准文号 功能主治
你的位置:首页 > 药讯频道 > 药讯 > 医药新闻 > 正文
医患矛盾解决之道:治病不能光靠药和刀
www.yongyao.net  2008-4-7 16:20:17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在我国,大凡生病住院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

医患之间发生口角、推搡、拳脚相加的场面经常可以见到。有调查显示,7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医患双方闹出来的恶性事件不断出现。

今年全国两会,医患关系甚至成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重要的提案和议案,成为热议的国事之一。委员们为医患关系建言献策的提案、议案多达几十份。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追问:为什么在医院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医患关系反而越来越紧张?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何在?解决之道何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仅再是社会的疑问,而是从上到下都在寻求解决矛盾的根本之道。

经过分析,社会各界形成这样的共识:解决“见病不见人”的问题成为首要之需。在医疗过程中,“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器官”,而是要还原“一名医生面对一名患者的对话氛围”,重建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文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认为,自古医学和文学是不分家的。曹雪芹、关汉卿、王安石等都是医术高超的人,鲁迅、郭沫若也是先学医再学文的。因此,要做一名好的医生,人文素养很重要,包括文学、音乐、绘画、哲学等。人文素养欠缺的医生,心里想对患者好,但举止也可能会冒犯甚至伤害他们。医生如果只忙着看病做手术,缺乏人文素养,也就只是一个“医匠”。

与姚志彬观点不谋而合的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郎景和教授认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才能成就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把医学视为纯科学是危险的。他说:“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科学原则,一个是人文原则。”

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曾广辉指出,80%以上医疗纠纷是沟通不足造成,真正构成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极少。他在分析一例曾经轰动全国的医疗悲剧(2007年11月21日,一名怀孕9个月的女子到北京某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急需剖腹产手术,但其“丈夫”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僵持了三个小时后,母子双亡。)时指出,错不在签字制度本身,也不在“丈夫”的偏执,而是医院人文精神的欠缺——当“丈夫”把该女子送到医院时,原本以为只是感冒,医生说要做剖腹产手术,已令他深感错愕,认为“要是做手术,就不能生二胎了”。此时当事医务人员没有耐心解释为什么要手术,也没说明剖腹产后也可以生二胎,而是强行将孕妇推往手术室,一路将其衣服脱光……曾广辉坦言:当前医院主要不是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人文精神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那么,医院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呢?笔者以为,必须让“人”回归为医疗过程的主角地位,而让钱、药、手术刀等“物”为“人”服务。

首先是让患者回到主体地位,让患者在医院里感受到的是人文关怀,每天“沐浴”在人道主义的阳光里,体会来自亲人般的完美服务。

同时,也必须让医疗工作者更充分地体现“人”的作用和价值。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要体现自己的美德和价值。要克己,暂时撇开单纯个人利益;要利人,维护和促进病人的利益;要同情,要体察病人的苦,并想办法减轻和解除其痛苦;要正直,一视同仁。

正视医患矛盾,寻求解决之道,让解决之道变成解决行动。全国数十份为医患关系建言献策的提案、议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相信每个中国公民都将会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有一天会成为医疗过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人都希望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里找回健康

源:中国医药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返回资讯中心 返回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