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不仅让许多农村患者上当受骗,同时还影响医疗市场的规范运营。7月13日,本报关于“医托”的第一篇暗访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兰大一院门诊部伤口治疗中心的白兰医师说,他感觉兰州的“医托”现象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了。连日来,记者暗访后发现,“医托”组织严密,时间长了总要换一茬,他们都来自安徽、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和四川等地。经一位私营医院的朋友帮助,记者对“医托”的严密组织进行了探访。同时,解开了昨日刊发的“医托”暗访报道中提到的“便衣”男子、“白大褂”男子的真实身份和“医托”与那些有业务“合作”的医院(门诊)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疑惑。
“便衣”“白大褂”的真实身份
记者有个姓张的朋友在一家长期雇用“医托”的私营医院工作,为了摸清那些坐诊“教授”、“专家”以及在科室里和医生坐在一起的“神秘”男子的身份,7月4日上午,记者专门登门进行了拜访。据他称,现在,靠“医托”拉业务的医院都是一些私营医院(诊所)和效益不好的企业医院以及部分“专家门诊”,他们为了生存往往采取把部分诊室对外承包,或是只给职工发40%的工资,其余的六成报酬要由职工自己想办法挣回。这样一来,不论是承包还是自己挣工资,就牵扯到诊室的患者从哪来的棘手难题。于是,便催生了“医托”。
被承包了的诊室坐诊“教授”、“专家”一般都是经营者花钱雇用的,诊室的工作都是承包者说了算。一旦有病人来光临,坐诊医生必须听监守在现场的承包者或其委托人指手划脚。而医生只负责给那些上了“钩”的患者及其家属开药,同时为了避免麻烦,开出的“药方”都不给患者看,以防因为价格太高的问题来退药。
承包人或其委托人演绎的角色
就是昨日刊发的报道中提到的出现在诊所(室)里的“便衣”、“白大褂”男子,其业务全靠雇用的社会“医托”解决。靠职工自己挣工资的医院、门诊,一般都由科室负责人说了算,平时除了主动来就医的患者,在外拉病人的活全由社会“医托”来承担。重点委派遍地撒网兰大一院保卫科的张科长透露,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在兰州活动的“医托”均来自安徽、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和四川等地,被“医托”盯上的大型医院有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等。“医托”到医院的“上班”时间比医院工作人员早,周末不休息。他们一般都分组,每组安排1到4人不等。那些专盯大型目标医院的组织大都由两个3人组构成,为了安全起见,有的人数达到8人以上。为了消除患者的戒心,成员中以中年女性居多,有时男女搭配还会携带一个孩子装扮成“夫妻”。
“派出”“医托”的医院、诊所往往会在多家大型医院门前“撒网”,这样拉来的患者往往会多一些。这些人受聘私人医院、诊所常驻大型医院,假装看病与就诊者套近乎,他们拉帮结派流窜在医院的各科室之间,一旦有“猎物”他们将联合行动。
一旦暴露只靠自保
记者走访部分大型医院保卫科了解到,“医托”一般都有头儿负责,其组织严密。他们在医院活动时,只要一看到保安就立刻逃跑。有保安说,他们有时候抓住“医托”后会及时移交辖区派出所处理,此时,被抓的“医托”都会一口咬定自己不是“医托”,而是来看病的。他们唯一能提供的证据就是手中拿的所在医院的病历、或是在其他医院检查后的资料等。有的女“医托”发现情况不妙,便现场大哭大闹,弄得保卫人员及民警都不知所措。最后无非就是批评教育后无奈放人。这是“医托”达到自保目的所采用的手法之一。
据了解,在兰州,越是大医院,“医托”往往越喜欢驻扎,其数量也越多。因为“医托”隐蔽性较强,在法律、法规上又很难给他们这种行为定性,因此医院在管理上也有难度,只能看见就驱赶。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