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天津市疾控部门对天津市1933名初中生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中有24.26%的人近一年内产生过自杀念头。
天津市安定医院的专家表示,正常青少年中有20%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18至20岁年龄段更是自杀高峰期,与父母有矛盾、学习压力大、与同学关系不好、家庭不和睦、家长教育方式不良等都可能成为导致自杀的原因。
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金红霞医生表示,15-34岁的青少年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正常青少年中有20%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年龄越大自杀成功率就越高。目前精神病高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18-20岁是青年自杀的高峰年龄段,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结婚、情感等。也就是说,他们参与社会、“暴露”给社会的机会最多,需要承受的身心压力最大,再加上他们原本经历的事情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不顺利的事情,就可能引起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精神创伤、精神障碍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安定医院完成的天津市青少年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这种现象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及早请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
专家表示,个人心理、教师、家庭和社会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因。首先,从个人心理因素看,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具有自卑、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性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及消极悲观的情绪。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家长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更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第三,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主要原因。家庭内部一旦出现沟通或交流问题,家长就可能认为孩子是累赘,而孩子则会认为父母是虐待者、压迫者。家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自杀行为。从青少年自身来说,正确对待自己的感情,养成与父母、朋友、医生交流沟通的习惯,选择相互信任的沟通,对预防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自杀倾向人群至少三成可预防
来自天津市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的最新数据表明,在自杀倾向人群中至少三成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刘茹主任表示:在天津市各医院心理门诊接待的患者中,约有40%的人是抑郁症患者,而抑郁症患者属于自杀倾向人群之一,另一部分自杀倾向人群为冲动性人格人群。而具有该特点的人群,属于自杀倾向人群中最可预防的。在每10个具有该倾向的人当中,冲动性自杀的人占到3个,也就是说在10个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中,至少有三成属于可控范围。
刘茹主任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关注这类人群。“而在近年本市自杀倾向人群中,青壮年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在儿童时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自杀现象的最有效途径。学业工作压力,只是外部原因。最主要的内因,就是这类人的人格存在一定缺陷。”
“教会他们如何在遇到危机时向亲人、朋友寻求帮助,这是很重要的。”刘茹主任强调。
来源:津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