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中将率先大力发展的社区医疗机构,其改革走向有了确定的说法。
本周,卫生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为维护社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政府将增加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今年初“两会”上首次露面的医改草案提出,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卫生医疗机构全部保持其非营利性,实行收支两条线。这一思路随即引起激烈争论。日前,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将通过试点用3年时间拿出改革思路。在公立医院改革可能转向之时,社区医疗机构的改革走向有了定论。
三年试点
“收支两条线”做法并不新鲜,早在三年前,国家即有意在全国各地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不过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家确立的29个社区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中,共有58个区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占辖区总数的30.37%。专家认为,这样的推广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试点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也让业界对这项改革的普适性产生怀疑。
2005年,上海长宁、松江两个区率先开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试点,此后杭州、成都、北京等城市相继启动试点。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探索。一年后,国务院确定了29个基础较好的城市为重点联系城市,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然而,在推广中却遇到不少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基本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岚调研中发现,在某些城市,由于政府部门对收支两条线管理认识不清,认为会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因此主张社区卫生服务应实行政府购买,而不是包办。
对此,姚岚解释说,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是对非税收收入实行按比例统筹,其余返回单位使用;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则是将机构的所有收入上缴,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收支完全脱钩。
据了解,实行“收支两条线”一方面财政部门需要改变拨款方式。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担心,社区医疗机构上缴的业务收入往往难以控制和预测,导致不清楚到底需要财政 “兜多少底”,担心政府财力会无法承受。
据悉,各地试点的内容主要包括药品零差率销售、药方托管、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定实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姚岚曾受卫生部委托,对各地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日前,她将调研报告上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这份报告提到,“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涉及的不只是卫生部门一家,还有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医保部门,他们对收支两条线改革能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其在实施过程中能否顺利起到极大的决定作用。”
另一种探索
与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同,有的社区医院进行了另一种尝试——社会资本办社区医疗。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电子工业部十一所职工医院,2002年由香港一家公司接手,改造成为高端私立医院。但由于其未能吸引到高端客户就医,惨淡经营一段时间后被迫转手。2005年6月,普祥医疗投资集团以1000万的价格接手这家医院,改名为北京普祥医院,并定位为社区医院。
该院院长阎衡秋认为,社区医疗的属性虽然是公益性的,但社会资本同样能够做好,并且也有动力做好。阎衡秋说,有人认为营利性社区医院对不挣钱的项目不感兴趣,但实际上,卫生防疫、妇婴保健等公共卫生项目也并非只是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
事实上,截至2005年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民营性质的比重微不足道。
“从趋势看,公立的比重有所下降,民营的比重有上升之势,但总量依然很小。”专家呼吁,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办社区医疗。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