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获悉,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一半患有抑郁症。
今天是第6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为“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令人忧心的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专家指出,儿童产生精神应激并试图自杀时,很多时候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因而认为“孩子不会自杀”。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预防自杀教育方面仍显滞后,亟待“补课”。
儿童自杀未遂事件层出不穷
今年新学年开学以来,上海连续发生4起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而在广东,儿童自杀未遂事件也层出不穷。记者从医院获悉,广州甚至有4岁孩子试图喝墨水自杀。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接诊了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孩子,有的孩子严重到必须住院接受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王相兰博士说,有的孩子拿玻璃片割腕自杀未遂,还有的采取自残,有的用刀划破皮肤,有的用烟头烫自己。
“未成年人自杀多数伴有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症。”王相兰说,国内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达到整个人群的3%~5%。我国对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尚无权威调查,“如果拿国外抽样调查作为参考,抑郁在整个人群的发病率为4%~8%,在青少年中达到4%~10%。”从临床来看,青少年抑郁患者人数在增加。
学习压力并非自杀最主要原因
过去,人们常把未成年人自杀归结为难以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但专家指出,实际上15岁以下儿童自杀的深层原因并不简单。“除了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引起的自杀行为外,还有社会事件产生的应激障碍。”王相兰说,首先是家庭发生的突然变故,例如父母离异、照顾者突然离世使孩子感到孤独无助,后者在14岁以下儿童中更为常见。
其次是长期家庭矛盾。例如父母不和,经常争吵。由于未成年人判断不够理性,常将家庭矛盾归咎于自己。“很多孩子说,我死了爸妈就不会再吵架了。”
即使是因学习压力而轻生的孩子,成绩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扮演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角色的,其实是由成绩差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有些孩子是因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采取冷淡、孤立态度,遇到突发问题时,因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而陷入绝望。
此外,“二代独生子女”带来的“六个大人抚养一个小孩”的教养模式,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诊室应“拉孩子一把”
王相兰表示,由于自杀事件在学生中往往具有传染性,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干预,重点是对人群中与同学少交往、有情绪明显改变等应激表现的学生,以免有人效仿。
不过,这种等到悲剧发生后才被动地针对个案进行“灭火教育”的做法,已显得滞后。戚元丽建议,中小学应完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诊室的功能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定期进行预防自杀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并未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很多老师在专业方面需要加强。”
据介绍,到医院心理科就诊的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此前多在大学心理诊室接受过辅导,而来就诊的中小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心理干预。王相兰表示,学校的心理诊室在挽救自杀者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除了部分抑郁症患者,一般人出现自杀念头时,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的。因此,中小学心理诊室应发挥"关键时刻拉一把"的作用。”
“预防自杀,更关键的还是家长的作用。” 戚元丽表示,家长应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关注其心理变化。
孩子会模仿成人的自杀行为
“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明白自杀的意义,不知道死亡对亲人的打击有多大。”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专家戚元丽博士说,有些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后,只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自杀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最常见的是喝墨水、割手腕、吃药片、上吊、投水、跳楼等。“总的来说,女孩多采取喝墨水、吞药片、割手腕等柔性方式,”戚元丽概括说,而男孩子多采取跳楼等更“直接、有效”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曾向记者讲述了一个9岁女孩自杀的故事。她在父母离异后被外婆抚养。有一天,家人发现她把墨水当成农药喝下去。“她从电视上看到人喝农药之类的东西就能自杀,就在家中找出她认为最可能致命的东西——墨水。”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