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食品披上药品外衣,浑水摸鱼,欺骗消费者,这种势头已得到遏制。记者昨日从广州市“仿药类边缘产品”专项整治通报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广州市药监局查处了46种违法宣传具有治病疗效或保健功能的“仿药类边缘产品”,并对部分未对商品分类的药店进行整改。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林勇胜表示,近年来,广州市场上出现了标示有“健”、“消”、“食”等字号,或无任何批准字号,但其包装、说明书等则宣传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简称“仿药类边缘产品”),同时还存在部分企业违法售卖,没有将其与药品分类摆放区分的情况。此举既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又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据介绍,今年以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开展了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694人次,责令限期整改企业517家,端掉非法窝点2家。广州的重拳治乱引起业内触动,咨询相关政策的企业增多,不少产品主动更换修改包装和说明书,虚假夸大宣传减少,零售药店内药品与非药品分类摆放也有所规范。
此次行动共查处了市场销售的46个品种的产品。林勇胜说,这些产品要么瞎编文号,要么盗用其他正规厂家的品名及文号,因此暂时无法公布其“黑名单”,以免影响受牵连的正规厂家。他表示,正规药店都有经营许可证,其中有显示允许售卖的商品类型,建议消费者最好到正规药店购买,并仔细甄别,以保证权益。
市民如何辨别真假药品,避免购买到“伪药品”?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非药品混淆药品的情况主要有五类:一是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二是产品名称使用功能性语言或含有暗示对疾病治疗作用;三是在产品外包装和说明书上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或直接标示产品功效;四是产品文号混乱或无批准文号、随意冒用文号;五是在减肥、降糖、改善性功能等保健食品中添加药物成分等。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