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素养。可能很多人认为,医生会看病、会做手术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医生面对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医生、教师吃回扣以受贿罪论处。
此前,新医改方案在公开征求意见中也发现,“医生拿回扣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也成为网友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生,这个肩负着巨大社会期待,甚至具有某种“神圣感”的职业,竟然沦落到回扣盛行,需专门出台法律意见予以防范打击的地步。
医学院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11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同济医学院院长冯友梅接受了笔者专访。
中国青年报:医学专业学生应该如何读大学,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冯友梅: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人的千差万别和疾病的复杂多变,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更要学习人文科学。医学生首先要注重医德的培养。医德就是一个医生对医学、对患者所立下的终生承诺,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问题。
每个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宣誓仪式,誓言的第一句就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宣誓的那一刻,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始终陪伴着你。
医学生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素养。可能很多人认为,医生会看病、会做手术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医生面对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不能只见“病”不见“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病人更多的人文和心理关怀,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当然,医学生还应当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否则无法面对未来的服务对象。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还存在什么问题?
冯友梅:在多年的人才培养中,我们明显感到目前大多数医学院对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以后,我们要想办法促使学生自主提问题,自我找答案,与同学充分交流,彼此分享,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
中国青年报:9月份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这是否使医学生更难有实践机会?
冯友梅:今年这个规定的出台使实践有章可循,不仅保护了临床实践过程中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但这难免会对医学生的实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想需要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是医学院校必须建立临床技能中心,不断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的使用,使学生临床实习前尽可能地在临床技能中心得到足够的训练。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得到病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形式的宣传,使患者逐步理解和接纳医学生。任何一个好医生,一定是通过大量实际病例的学习,积累经验,最后才修炼成患者认可的好医生。如果每位患者都拒绝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可能若干年后就不会有什么好医生了。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医学生“一次择业定终身”,以后很难自主流动。您怎么看?
冯友梅:其实这是很多大学生就业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医学生就业“一次择业定终身”的现象,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中国青年报: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医科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在哪?
冯友梅:医科大学生的就业当然也存在很多困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存在。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仍然存在着缺医少药的问题。
医科毕业生宁可留在大城市不就业,也不愿意选择农村和社区医疗单位。这与我国用人制度不健全,对到基层和农村就业的政策引导不够有关。医科毕业生应该积极应对这种形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选择,比如报考研究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单位。
医学毕业生就业时,选择地区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选择单位。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毕业后能得到足够的医疗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