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2日)南京最低气温达到-7℃,创下了入冬以来的最低,笔者从南京市第一医院获悉,和气温有紧密关连的心脏科、呼吸科、儿科、神经科科科就诊人数爆满,候诊区人气很旺,座无虚席。
上午8:00,在该院急诊预检台,虽然门诊已经开放就诊,但急诊的就诊人数还是不见减少,许多都是在家忽然犯病被家人或120紧急送来的。
记者九点离开时,就遇到4位在清晨突发脑中风前来就诊的患者,年龄都在65-75岁之间,三男一女。到院时两位已出现意识丧失的情况,被紧急推进抢救室。
67岁的赵大妈平时身体还行,就是血压有点高,100/160mmHg,平时靠吃降压药来维持。早上6:30她像往常一样出门买菜,想到现在已经进九,要买只鸡。买好后在菜场将鸡进行加工时,她忽然一头栽倒在路边,行人见状急忙打了120,半个小时以后赵大妈被送进南京市第一医院。经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大妈大脑内的出血量已达到32ml,由于抢救及时,赵大妈终于捡回了一条命,目前病情平稳,没有留下后遗症。但72岁的张大爷就没有这样幸运,大爷两年前老伴去世,一人独自居住,前两天张大爷说话的时候就觉得舌根有点硬,当时没有在意,也没和子女说。昨天早上一向起床很早的他到了7:00房间也没有动静,女儿推门一看,老父亲口歪眼斜,大小便失禁,连忙喊上邻居开车将父亲送到第一医院,到医院时老人意识模糊,血压升高180/110mmHg,CT检查后确诊为脑梗塞,经抢救后命是保住了,但左半边膀子和腿不听使唤,活动功能部分丧失,后期恢复还要观察。
据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俊山介绍,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他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一类是血管破裂,一类是血管闭塞。遇有气温下降,血管收缩,长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在寒冷的冬季由于血管收缩极易导致脑出血,目前病房内脑出血患者很多,占了住院病人的1/3,年龄都是以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主。“"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中风的治疗强调"早",早一秒钟抢救就多一分治愈的把握,少一分致残、致死的危险。起病后6小时以内是中风的最佳抢救期。然而,遗憾的是,临床上当病人送到医院时绝大部分患者都错过了这一时期。”
周主任提醒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脏病、血脂异常等中风危险因素者,应留意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瞬间偏身麻木、感觉迟钝、肢体运动障碍、活动失灵,视物模糊、眩晕、耳鸣,突发语言功能障碍等四类征兆时,要高度警惕,及早就诊。
据介绍,脑出血大多在动态下发病,起病急、病症重、进展快,严重时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恶化,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大小便失禁等,并可有较剧烈头痛和血压明显升高等。脑梗塞起病相对缓慢,从有轻微征兆到出现明显症状,往往需数小时至数天,多在睡眠等静息状态下发病,其常见征兆有以下几种:肢体感觉和活动功能突然发生障碍,如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手脚不利索,走路时突然迈不开步,上下楼摔跤等;突然感到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眩晕、耳鸣等;突发语言功能障碍,如说话口吃,舌头发硬,吐字不清且困难等。这些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因而很多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都不放在心上,觉得“没事儿,活动活动就好了”,结果延误了治疗。现代循证医学证明,脑梗塞患者发病3至6小时内,可接受溶栓治疗,其疗效非常理想,致残率会减少40%以上,有些患者甚至能恢复至病前状态。而一旦超过6小时,基本不能再进行溶栓,治疗只是控制病情发展速度和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疗效将大打折扣,致死率、致残率也会明显增加。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