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句“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评价,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变奏曲,新一轮医改由此被迅速提上日程。2008年10月,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初露面容,向全社会公开并征求意见。与此同时,各地的改革探索也取得明显进展。
医改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在这一年里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新医改方案问计于民
2008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的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激起利益各方的争论和老百姓的新期待。医药界人士、相关专家以及普通百姓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据统计,一个月内,新医改方案通过网络、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各类反馈意见3.5万余条。
尽管各方对新医改方案的内容褒贬不一,但其中“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方向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同。卫生部一位官员认为,这是新医改方案最重大的贡献,突破了以往“医改只注重具体政策层面”的局限,有了这个方向,所有的政策制定都应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就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
同时,新医改方案向全民征求意见的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李玲评价说,这是中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充分体现了政府决策的谨慎、科学和民主。
新农合实现全面覆盖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为了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我国于2003年开始推行新农合,2008年已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口达8.14亿人,提前两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贵州省赤水市开展新农合以来,相继推出免费住院分娩、慢性病药费按住院比例报销等举措。35岁的高龄产妇陈长学揣着自己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天台镇卫生院顺利地生下了孩子。“在医院生娃儿没遭啥罪,也没花一分钱。要不是参加合作医疗,哪能遇上这样的好事?”陈长学说。
随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
基本保障体系建设还将面临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跨地区医保等问题。有专家指出,新农合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差异很大,目前还不宜过快对城乡医保进行统一。
基层医疗服务局面可喜
2008年12月起,江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卡通”全面启动,全省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0至3岁的儿童等6类人群,凭身份证就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免费体检。
江西省卫生厅妇社处副处长龚建平说,这是一项政府全额买单的工程,旨在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交汇点,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展迅速,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共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万余个。
与此同时,农村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也出现可喜局面: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48亿元投资全部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包括7300多个县乡村的卫生项目以及6000个农场、林场和海岛的基层卫生机构。
各地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努力让“软件”不软。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为让基层医疗机构担当起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任务,我国通过加强培训、定向培养、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等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将围绕五个重点展开
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近期医改将围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个重点展开。
在五项改革重点的实施过程中,制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遴选并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将是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
业内人士指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公立医院的改革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改革的热点,也将是实践的难点。
事不避难、奋勇向前。2009年新医改将继续在争论中攻坚前行……
来源:东方-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