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疾病是否可怕,取决于人类对其的认识水平和治疗手段。西方医学目前尚缺少对感冒强有力的防治方法,当然觉得感冒可怕。中医治疗感冒,可谓丰富多彩。
根据中医学理论,感冒是指因风邪冒犯肺表所致,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喉痒、咳嗽、脉浮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最早讲述感冒治疗的是明代医书《证治要诀》。对于感冒的病因,清代《诊余举隅录》认为:“春夏地气上升,秋冬天气下降,人在气交中,一呼一吸,与时消息,间有不和,名曰感冒。”大自然气候变化,如果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感受外邪,就可以致病。至于流行性感冒,中医称之为“时行病”。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早就有这样的记载:“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时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所谓“时行之气”,从现代医学眼光来看,可以理解为流感病毒。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明确指出其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一人不愈,而亲属之切近者,日就其气,气从鼻入,必将传染。”
值得玩味的是,现今大众把感冒视同洪水猛兽,似乎有巨大的杀伤力,而中医文献却认为感冒是外感疾病中最轻的一种。清代医书《类证治裁》说:“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为先之,以其善行数变,受之轻者为感冒。”同样,清代医书《医述》认为:“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通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这里所说的伤寒,不是西医的“肠伤寒”,是指伤于寒邪而发病的外感疾病,并有各种复杂的转变,而伤风感冒只是外感疾病中最易治的一种,“止犯皮毛”而已。
现代中医文献把感冒分为整整十大类:“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热表实证、风热表虚证、夏季外感挟湿、夏季外感挟暑、秋季外感兼燥、脾肺气虚、肾阳虚感冒、血虚感冒。”每一种症型,都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中医对感冒的认识是充分的,治疗手段是十分完备的,疗效是十分显著的,当然“有底气”称感冒为“皮毛轻疾”。
从中医角度,感冒可大体区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尽管两者症状相似,有一点却可以区分,即风热感冒咽喉充血疼痛,风寒感冒咽不痛而流清涕。明代医学家张景岳郑重提出:“此病之微甚,亦在乎治疗迟早,故凡汤液,不可避晨夜,觉感须臾,即宜速治,易愈矣。”也就是说,服药贵在尽早,稍有感觉不适,随即服药。风热者可选用中成药感冒退热冲剂、银翘片、羚羊感冒胶囊、清热灵冲剂等;风寒者可选用午时茶冲剂、正柴胡冲剂、川芎茶调颗粒等,如疾病转重应及时到医院服用汤剂辨证治疗。
中医还讲究预防为主。对于免疫功能差的人,可以常服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的玉屏风散,清代方剂《成方切用》称此方:“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现在有成药做成冲剂,服用更方便。此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穿衣适应气候变化,在感冒流行时,加强隔离消毒,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感冒可防可治。只要思想上重视,预防措施到位,再加上得天独厚的中医中药保驾,何惧之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张守杰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