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近日出台新规,医院见死不救者最高可罚款5万元。政策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公众为政府尊重生命叫好,医院为“谁来为医疗费埋单”叫苦。业内人士指出,一面是救死扶伤的天职,一面是医疗款拖欠的无奈,仅靠一条规定恐难以破解“有病无钱莫进来”的尴尬。
■公众:新规诠释“生命尊严高于一切”
近年来,医院拒绝收治无钱、无家属、无证件的“三无病人”,或者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病人停止治疗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引发不少人对医院“见死不救”的谴责。
将于3月1日施行的《南宁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规定,南宁的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包括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急救医疗站、群众性医疗救援组织和接诊医疗机构;若急救医疗机构拒绝出诊或者拒治、拒运伤病员,接诊医疗机构拒治转送的伤病员,最高可被罚款5万元。
《条例》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多数人认为,这是对“生命尊严高于一切”的最好诠释。南宁市民李宣表示:“医院肯定要先救人再谈钱,否则有违医德,毕竟医疗服务不是纯粹的商品。”市民王军表示,市场化改革导致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有病无钱莫进来”的医疗现状让很多人对医院不满。生命尊严高于一切,《条例》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权利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医院:谁为我们埋单?
“作为医院绝对不能见死不救,我赞同《条例》对医院的规定。但医院也有无奈之处,那就是被拖欠的医疗费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名负责人说。
据南宁市卫生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市局属13家医疗机构医疗欠费累计达1660.87万元,2007年欠费额达到235.33万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病人拖欠医疗款总额近100万元。
“有时一些病人得到急救后情况稍微好转就悄悄离院,出现了医疗费用完全无人支付的现象。”这名负责人还表示,“120”在运送病人时不能完全依照“就急、就地、就近”的原则,个别医疗机构首诊不负责,一看病人病情严重或无力支付医疗费,就找借口将病人转移到医疗条件好的医院,这也会加大一些大医院的经费压力。
南宁市一些医疗工作者则表示,处罚医院固然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生命的重视,但医院在收治急救病人时难以判断病人有无经济支付能力,如果一概收治,极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压力。
■“以罚代管”无法解决难题
南宁市急救医疗中心副主任梁敏荣表示,因为政府“埋单”往往滞后于救治本身,医院在没有得到病人任何经济保证的情况下,实施何种程度的救治,都是难以确定的问题。
梁敏荣还说,《条例》要求接诊机构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院前救治,并不包括急救后的院内救治。事实上,院内救治对病人更重要。如果不经过专业的院内救治,急救成功的病人依然很可能会死亡。但由于院内救治需要高额的医疗费用,医院同样难以承担。
专家认为,“以罚代管”并不能杜绝医院“见死不救”的行为。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政府设置专项资金,对医院的急救垫付款予以补贴。同时,建立更为完善细致、操作性强的医疗急救体制,以此缓解医患矛盾,解除医院发扬人道主义救治的“后顾之忧”。
来源:新华社